目前搜尋結果為 769 - 780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地方文化產業的敘事模式:以湖口老街為例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4p.
摘要: 本研究試圖針對新竹縣湖口老街的地域關係,探討在不同族群意識的地區中,所發展出來的信仰類型、建築類型以及族群意識的敘事模式,藉以述說湖口老街生成原因與文化意涵。據此,研究問題茲條列如下:(1)耙梳湖口老街發展的內外背景,並勾勒其百年發展軌跡。(2)析論湖口老街發展現況,並說明其生成原因與文化意涵。(3)建構湖口老街信仰、建築、與族群融合的敘事模式。本研究發現天、地、人跨文化敘事模式,「天」所指的是宗教「三元宮廟」、「天主堂」據研究者所知在台灣屬於極少見的在地現象,在地區民彼此都有各自的信仰,互助合作和樂融融,不互相衝突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形成一種跨文化傳播。「地」所指的是建築「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辰野風格」、「中國式格局」,各種不同跨文化傳播建築風格共同留存在湖口老街,是何等的困難。因此要珍惜現有古蹟保存的歷史價值。「人」所指的是族群「原住民」、「日本人」、「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這些族群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共同生活在此,不會因為種族的不同而互相對立,反而還彼此互相幫助,形成一種跨文化傳播交流。本研究結果發現天、地、人這三種因素存在於湖口老街,形成了跨文化傳播彼此互相融合交流,跨文化敘事模式在這裡頭宗教的天有跨文化傳播,地的建築有跨文化傳播,人的族群也有跨文化傳播,本研究湖口老街,主要是重構天地人的跨文化敘事模式。(作者)
關鍵詞: 地方文化產業,湖口老街,敘事模式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4p.
摘要: 近年來高等教育逐漸重視資訊素養教育,各大學校院陸續以通識課程的形式開設資訊素養課程,期望在通識教育之精神下,培育學生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並能有效地與人溝通合作。然而,我國目前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在各個學校的開設有不同的名稱,且不同教師所教授的資訊素養課程內容亦有所分歧;這些課程都是以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為教學目標,若能發展具有共識的課程內容、尋覓適當的教學方式,應有助於協助教師規劃課程,改善大學生整體的資訊素養。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討目前資訊素養課程開設之情形,以及授課教師對課程規劃之看法,以提出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之建議。本研究對我國九十七學年度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進行內容分析,瞭解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設之現況;並透過問卷和訪談調查資訊素養課程授課教師之教學模式與評量方法。經調查顯示,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課數量較往年有所成長,資訊素養教育已愈來愈受學校重視。而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名稱相當多元,課程內容以「查找資訊資源」為資訊素養課程主要的核心,但亦包含建立知識背景、評估資訊資源等內容,較以往的課程更重視資訊的組織與呈現,以及資訊倫理和法律議題。而從授課教師教學型態中發現,資訊素養課程已開始朝向數位學習發展,教師亦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與教材規劃課程,並從知識、技能與態度面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由研究結果歸納建議,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在開設方面,應由通識教育中心主動規劃,且可與圖書館共同合作發展課程,將其納入整個教學人力和資源;在課程規劃方面,教師可以「圖書館和資訊素養」為課程名稱,並依《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為目標彈性設計課程、開發問題導向式學習教材、善用數位學習教材輔助教學,並以數位學習認證規範開發課程與教材;在評量方面可透過學習歷程檔案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果。最後,應建立資訊素養教材資源交流的平台,互相分享資訊素養課程教材,做為推動資訊素養教育之管道。(作者)
關鍵詞: 資訊素養,資訊素養課程,通識教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澳洲中國研究的多元性:以安戈及何包鋼的學思歷程為例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4p.
摘要: 本書旨在探討澳洲中國研究的多元性,並檢視澳洲漢學界是否確實多元寬容,讓來自各地的學者得以在此自在發展研究。本文分別從微觀層次及宏觀層次來對澳洲中國研究的多元性作檢視。在微觀層次,以安戈及何包鋼兩位學者的學思歷程來考察外地學者在當地的研究情況;在宏觀層次,則就澳洲漢學界中具影響力的研究主張及其它整體性因素來對此多元性作分析。最後,本文認為澳洲漢學界確實展現出寬鬆多元的特性,並有利外地學者的加入。但此多元性仍壟罩在一層西方屬性的薄紗之下,允為薄紗下的多元。(編者)
關鍵詞: 中國學,漢學,澳大利亞,學術思想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The Study of Beipu Area Community Culture Interpretaters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3p.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中採立意抽樣並進行深度訪談,抽樣之樣本為北埔地區6位高齡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除試圖瞭解其參與動機、工作挑戰、工作體悟與經驗學習的成效,本研究亦將訪談內容予以編碼登錄,並採質性研究分析訪談資料並討論結果。社區的高齡者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地方事務熟悉,是一項重要的資源,以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工作,可以使高齡者從工作中獲得尊重與尊嚴。而透過社區文化導覽解說的經驗學習過程,高齡者亦可不斷學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並提昇自我的價值,更可以增進其與社區互動機會,傳承珍貴的文化與經驗。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一、高齡者的學習動機包括:求知興趣、能力提昇、社會服務、社交關係及職業進展等五個取向。二、高齡文化導覽解說員之工作挑戰為:古蹟的開放與破壞、噪音干擾與高齡者的限制。三、經驗學習對於個人、生活及社區有正向的意義。(作者)
關鍵詞: 高齡者,Elders,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Community culture interpretaters,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服務學習之反思:圖書資訊系學生與被服務單位之觀點分析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3p.
摘要: 服務學習是一種逐漸廣泛流行,而又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學習模式。服務學習強調的學習哲理以涵蓋整個社會脈絡的經驗與情境作為基礎,重視透過實際的反思與經驗的結合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服務學習的概念作為起點,論及相關的背景、意涵定義、理論、應用,以及大專院校實施情形,與圖書資訊服務之推動,再透過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和資料,整理分析及與本研究相關之概念作為理論基礎,進而蒐集圖書資訊學系學生與被服務單位之質性訪談資料。研究結果歸納:在學生之服務學習上,「圖參與服務學習前的準備重要」、「服務工作中運用多元的專業知能」、「服務過程中應持有正面的態度」、「服務後學生反思自我成長」。而被服務單位的反應值得重視,包括:「正視被服務單位尋求服務團隊協助之原因」、「重視被服務單位之被服務經驗」、「關注被服務項目持續運作情形」,以及「評估被服務單位之期望」。依據研究結果,對學生以及被服務單位兩方觀點提出建議,最後針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進一步之研究建議。(作者)
關鍵詞: 服務學習,志工,圖書資訊志工服務,經驗式學習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台灣音樂著作權仲介團體運作機制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2p.
摘要: 我國於1997年制定公布著作權仲介團體條例,直到目前成立7家著作權仲介團體,其中6家屬於音樂類型之仲介團體佔大多數。但音樂仲介團體與利用人之間爭議不斷,讓利用人對音樂仲介團體又愛又恨,因仲介團體提供授權上之便利性,所以讓利用人不得不臣服於仲介團體同意交換條件。本研究以音樂暨錄音著作權仲介團體與利用人間之爭議為中心,以深度訪談法訪問業界、法界、利用人及政府主管機關,探討此類仲介團體與利用人相關之爭議問題及是否為我國著作權仲介團體法制之缺失所造成,並針對所存在問題,提出各自改善意見。並借鏡歐、美、日本等國之仲介團體之規範及運作情形,斟酌我國國情,對著作權仲介團體法制找出思考方向,以提升我國著作權仲介團體實務運作之水準,締造權利人與利用人雙贏之著作權仲介團體制度。(作者)
關鍵詞: 音樂著作權,著作權仲介團體,運作機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大學圖書館館藏可得性之研究;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2p.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圖書館館藏滿足學術研究的程度,和探討使用者取得圖書館館藏的比率和沒有取得館藏的可能原因,也期望建立容易執行的館藏評鑑方法。館藏可得性研究法是館藏評鑑的方法之一,且以應用分支技術法為最多,其相關文獻在國外已有將近百篇的文獻,但在國內目前沒有應用此研究方法的文獻發表。本研究以圖書和期刊二大項進行館藏可得性研究法之調查。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分支技術法做為研究方法,調查樣本共計786件,以五項(採購、目錄、流通、圖書館、使用者)失誤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計算並以分支技術圖呈現調查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暨大圖書館的館藏可得性比率(MAV)為65.65%,其中,圖書的MAV為52.03%,期刊的MAV為77.70%;期刊的MAV高於圖書,係因中文期刊的MAV比較高所致,而圖書MAV較低,乃係西文圖書MAV偏低所致。尤以管理學院及科技學院。顯示,西文圖書最不符合研究生的學術需求。中文期刊的需求數量最少,但取得率達九成。西文期刊的需求數量最多,取得率達七成以上。中文圖書需求量排第二,取得率不到七成,係因人院的取得率僅六成餘。尤其歷史系最低。西文圖書需求數量不多,但取得率亦不到三成,係因管院(資管所)和科院(資工所)的取得率偏低。扣除採購失誤可得性比率(MAV-ACQ)為71.88%、扣除目錄失誤可得性比率(MAV-CAT)為99.65%、扣除流通失誤可得性比率(MAV-CIRC)為96.09%、扣除圖書館失誤可得性比率(MAV-LIB)為99.08%、扣除使用者失誤可得性比率(MAV-USER)為96.27%。主要的失誤是採購失誤,其次是流通失誤,第三是使用者失誤。相關文獻的主要失誤是流通失誤和圖書館失誤,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可能的原因:1.調查館藏使用目的不同。本研究調查對象為研究生,以學術需求為研究目的,相關文獻可能調查的是一般圖書的使用需求。2.調查館藏類型的不同。目前電子館藏日漸增加,亦沒有排架和流通的問題,相關文獻的調查以紙本圖書為主,全文電子期刊亦沒現在普及。所以本研究的流通失誤和圖書館失誤較相關文獻為少。研究者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修正採購圖書館藏經費政策。2.建立使用者推薦館藏機制。3.補強MAV較低系所的主題館藏。4.增購電子館藏。5.加強使用者的資訊檢索素養。進一步的研究,1.其他使用者類型的可得性調查。2.其他使用目的的可得性調查。3.視聽資料可得性的調查。4.使用者沒有取得館藏的後續調查。(作者)
關鍵詞: 圖書館評鑑,館藏可得性研究,分支技術法,大學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立法機關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電子化政府數位行政作業能力關係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2p.
摘要: 本研究以立法機關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調查我國立法機關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電子化政府數位行政作業能力之「自我認知」及其「重要性看法」,依據調查結果分析比較彼此間之關係,期許能對如何提昇立法機關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電子化政府數位行政作業能力提出建議,以供我國立法機關建立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及推動電子化政府之參考。本研究之問卷分為三部份:個人基本資料、資訊素養、電子化政府數位行政作業能力,合計57題。總計發出問卷1,252份,回收704份,回收率為56.23%,經檢視回收問卷後,其中194份問卷因遺漏值過多及太晚回收不及統計,視為無效問卷,總計有效問卷計510份,有效回收率為40.73%。研究發現:一、資訊素養以「資訊蒐集發現」構面最強;二、數位行政作業能力以「服務效能」構面最強;三、碩博士、官職等高、擔任主管者具較高資訊素養;四、接觸網路、網路蒐集資訊、電腦處理資訊時間較長者具較高資訊素養;五、擔任主管者具較高數位行政作業能力;六、接觸網路、網路蒐集資訊時間較長者具較高數位行政作業能力;七、資訊素養與數位行政作業能力之重要性均高於自我認知;八、資訊素養程度愈高,數位行政作業能力愈好;九、資訊素養與數位行政作業能力間具高度正相關;十、資訊素養對數位行政作業能力有57.3%的預測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六項建議,提供各立法機關及其行政人員參考:一、加強資訊素養之「資訊組織管理」構面能力;二、加強數位行政作業能力之「資訊近用」構面能力;三、加強重要性看法分數高但自我認知相對較低之能力項目;四、將重要性高之能力項目列入人員甄選及考核重點;五、依資訊素養程度及人口變項特性分級訓練;六、鼓勵行政人員在職進修。(作者)
關鍵詞: 資訊素養,數位行政,電子化政府,立法機關,行政人員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大學圖書館館藏可得性之研究: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2p.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圖書館館藏滿足學術研究的程度,和探討使用者取得圖書館館藏的比率和沒有取得館藏的可能原因,也期望建立容易執行的館藏評鑑方法。本研究以圖書和期刊二大項進行館藏可得性研究法之調查。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分支技術法做為研究方法,調查樣本共計786件,以五項(採購、目錄、流通、圖書館、使用者)失誤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計算並以分支技術圖呈現調查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暨大圖書館的館藏可得性比率(MAV)為65.65%,其中,圖書的MAV為52.03%,期刊的MAV為77.70%;期刊的MAV高於圖書,係因中文期刊的MAV比較高所致,而圖書MAV較低,乃係西文圖書MAV偏低所致。尤以管理學院及科技學院。顯示,西文圖書最不符合研究生的學術需求。中文期刊的需求數量最少,但取得率達九成。西文期刊的需求數量最多,取得率達七成以上。中文圖書需求量排第二,取得率不到七成,係因人院的取得率僅六成餘。尤其歷史系最低。西文圖書需求數量不多,但取得率亦不到三成,係因管院(資管所)和科院(資工所)的取得率偏低。研究者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修正採購圖書館藏經費政策。2.建立使用者推薦館藏機制。3.補強MAV較低系所的主題館藏。4.增購電子館藏。5.加強使用者的資訊檢索素養。(作者)
關鍵詞: 圖書館評鑑,館藏可得性研究,分支技術法,大學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景文科技大學「教師協同推廣圖書館資源」探究教師對圖書館資源與服務之需求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1p.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景文科技大學「教師協同推廣圖書館資源」之現況進行個案探討、對於技專校院教師在教學歷程的各個階段,實施將圖書館資源融入教學時,了解其圖書館服務與資源之利用情形暨需求,最後提出圖書館所能提供的服務與資源之建議。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探討,研究場域為景文科技大學,研究對象為該校執行「教師協同推廣圖書館資源」計畫中,實施協同推廣圖書館資源融入教學設計的教師們為主,本研究同時採用質性與量化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內容分析、訪談法與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們對圖書館提供之服務與資源,持肯定認同的態度,不論是實體館藏或虛擬館藏均為支援教學所利用,再者透過傳統講述方式,搭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圖書館資源之運用,教師們藉由館藏資源融入課程的原因有六點,依序為:希望讓學生多認識圖書館資源、希望引起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動機、提高所屬系所的借閱率、圖書館資源非常適合應用於自己的課程、教師自己對館藏資源運用很嫻熟以及配合學校之評鑑加分等;教師們將圖書館服務與館藏資源融入教學的設計概念來源有五項:資源導向學習的學理根據、參考他校教師的作法、教師自己過去的學習歷程、參考校內其他教師的作法、參與校外競賽活動,引發想法。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幾項建議:1.協同其他行政單位認同圖書館資源融入教學的課程;2.圖書館服務部份-與教師協調課程的教學計畫、建置並推廣圖書館資源融入教學的平台、館員於課堂中指導學生運用資源技巧、館員與教師合作評估館藏支援教師教學之成效、設置圖書館資源學科專家提供學生課業諮詢、評估新的館藏資源對教學及學習之合適性、推薦新的館藏資源給教師以供教學使用、協助教師設計及編輯所需教材、推廣電子書融入教學;3.圖書館資源部份-購置適合授課用之各種資源。(作者)
關鍵詞: 教師協同推廣圖書館資源,支援教學,教師與館員合作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無線射頻識別(RFID)應用於檔案典藏單位庫房管理可行性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1p.
摘要: 檔案是產生者因其業務活動而產生,視該文件所具有的重要價值、稽憑價值與特殊價值等而被留存於各機關庫房內,當保存期限屆滿時,再將其移轉至適當的檔案典藏單位中典藏,並賦予法律、文化和研究等功用,讓社會大眾加以應用。因此檔案典藏單位是蒐集、整理、儲存與提供檔案資訊之處所,以妥善典藏檔案,並維護檔案安全為主要目的。其中庫房則是檔案典藏單位的中樞命脈。為能達到有效運用人力資源、減少找尋檔案所耗費的時間、即時掌握檔案動態、加速庫房清查等效能,檔案典藏單位可採取無線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協助管理工作。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分析檔案典藏單位與圖書館兩者於應用RFID之異同及探究國內檔案典藏單位運用RFID之可行性,以提出RFID應用於檔案典藏單位庫房管理之建議。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主要訪談六所建置單位,以瞭解建置動機、使用成效及建置單位對RFID的看法等。並訪談五間檔案典藏單位對RFID應用之看法。根據訪談結果,提出結論如下:一、圖書館運用RFID情形:RFID建置之初多以資訊背景人員為負責人,以提供多元服務予讀者為主要目的,且承辦RFID單位名稱多元化,使用時認為RFID於流通成效最佳,手持式讀寫器之成效則有待改善;二、檔案典藏單位庫房管理現況及RFID導入之可行性:研究結果發現金屬檔案架對RFID會產生干擾,且檔案典藏單位經費緊縮、需求性不如圖書館、政府推動電子化公文,無紙化世界即將來臨,將導致載體改變,會影響RFID應用。由研究結果針對RFID應用於檔案典藏單位庫房管理可行性之研究歸納檔案使用率(utilityrate)、館藏數量、庫房管理及撥用經費等四部分建議:一、建議優先使用RFID於檔案使用頻率較高的單位;二、建議優先使用RFID於館藏量較大的典藏單位;三、將RFID控管溫濕度功能應用至庫房管理;四、撥用經費建置RFID於部分檔案。(作者)
關鍵詞: 無線射頻識別,檔案典藏單位,庫房管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聚珍擷英[電子資源]:國家圖書館特藏精選圖錄
出版日期: 2010
頁次: 120p.;100p.
摘要: 本圖錄以六個單元,分別介紹館藏古籍版本、手繪本及古籍版畫、拓片、臺灣古書契、年畫、老明信片等,並配合精選之大圖片,呈現館藏之珍貴性與特殊性,以期達到如欣賞畫冊之藝術效果及闡揚舊籍的學術目的。(編者)
關鍵詞: 古籍,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