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2761 - 2772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明清譯書書目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9p.
摘要: 隨著明末以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學譯書的傳入,中國古典目錄學面臨到文獻環境的改變,以收集譯書為己任的譯書書目是中西、新舊知識交替下的特殊產物。譯書書目大多為中國學者所編撰,在思想上雖延續著中國古典目錄學的精神,但是由於所譯書籍種類繁雜、內容新穎,早已非中國古典目錄學所能涵蓋,在編纂上勢必得採用不同的分類方法與著錄體制。譯書書目實為中國古典目錄學向現代過渡的橋樑。本研究擬從研究明清時期譯書書目的發展,來理解中國古典目錄學在西學影響下所做出的反應與回饋,具體而微的呈現中國古典目錄學轉型之初的複雜歷史圖景。本研究共分五章,除了首末緒論及結論外,各章內容如下:第貳章:譯書書目形成的歷史脈絡,先回顧西學輸入中國的時間和內容等環節。再按照歷史進程與內容特徵區分為數個階段,探究每個階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內涵以及明清時期中國古典目錄學的發展概況,瞭解當時的時代氛圍與學術思潮。第參章:譯書書目的編纂與著錄體例,則是對譯書書目的發展概況及體例加以探討。從譯書書目的類型切入,將譯書書目分為專科型、綜合型、出版目錄。藉由對譯書書目類型的區分,能對譯書書目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而後進一步釐清譯書書目的編纂思想及體例的運用,深入認識譯書書目的編纂意涵。第肆章:譯書書目的分類系統,從中國本土學術傳統自身的發展,及西學學術體系影響這兩條線索入手。希望在此基礎上,理解譯書書目在中國四部分類法框架下是如何因應圖書分類與學術體系的轉化,藉以呈現近現代中國目錄學的發展與改變。綜合以上所述,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譯書活動的歷史脈絡,以及中國知識份子在面對西學的解讀和應對方式這兩個層面,就是本研究討論明清時期譯書書目的狀況與評價之主軸。(作者)
關鍵詞: 目錄學,分類法,書目,譯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之主題分析研究-以1997-2006年為例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8p.
摘要: 本研究探討臺灣與中國大陸兩地1997年至2006年間圖書資訊學研究之特性與發展情形。利用此10年間臺灣出版之7種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共1,388篇研究性文章,以及中國大陸出版之11種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共23,937篇研究性文章,以內容分析法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並比較臺灣與中國大陸分析結果的異同。研究結果發現,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研究的特性與發展情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而有許多相似或相同之處。研究結果歸納如下:在文獻數量成長方面,臺灣的成長現象較不明顯,而中國大陸的文獻數量有累積成長的現象。研究結果發現臺灣的圖書資訊學期刊每年僅維持穩定數量的發刊文章,且臺灣期刊發刊的刊期頻率較中國大陸的為低,亦造成文獻數量的差距。在文獻成長趨勢方面,本研究顯示,臺灣地區的文獻數量,整體而言呈現負成長,中國大陸則為緩慢的指數成長模式。研究發現,兩地圖書資訊學研究社群的大小及期刊數量的多寡,使得臺灣與中國大陸在10年間的文獻成長有顯著差異。在期刊內容特性部分,臺灣最主要的研究主題為「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次要的研究主題為「圖書資訊技術」;中國大陸最主要的研究主題為「圖書資訊技術」,次要的是「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在研究小類主題方面,臺灣與中國大陸同樣關注的為「資訊組織」、「資訊儲存與檢索」以及「網際網路」等三個研究主題。整體而言,臺灣的圖書資訊學研究注重資訊與技術層面,中國大陸則較為著重圖書資訊學研究的理論與基礎。在關鍵詞研究部分,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與中國大陸都有發展與提升的需要,唯臺灣的關鍵詞定義較為嚴謹,中國大陸則顯得較為活潑而彈性。在引用文獻特性研究方面,對於引用文獻數量,臺灣的引用文獻數量多呈穩定持平的狀態,而中國大陸對於引用文獻規範未臻成熟,卻也開始逐年成長,顯示其正逐漸發展的現象。在引用文獻的語言類型分佈,臺灣圖書資訊學研究文獻的引用文獻中最常引用英文文獻,其次為繁體中文文獻,簡體中文文獻的引用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中國大陸則是以簡體中文的資料類型引用最多,其次為英文文獻,但對於繁體中文文獻的引用情形亦有增加的趨勢。在引用文獻的資料類型分佈,兩地圖書資訊學研究文獻所引用的資料類型最多的皆為期刊資料,其次為圖書資料,網路資源是第三名,排第四名的是會議論文集,但深入分析兩地於各引用資料類型之百分比發現,臺灣較中國大陸在資訊獲得上較豐富且多元,中國大陸仍屬於較為封閉的學科研究環境。(作者)
關鍵詞: 內容分析法,資訊計量學,核心期刊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圖像使用者相關判斷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6p.
摘要: 網路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蓬勃發展,資料類型與數量愈趨多元廣泛。圖像是繼文字後最常被檢索的資料類型,網路使用者對於圖像的需求日增,但現有的網路圖像檢索系統之功能並無法完全滿足使用者之需求,使用者在選擇圖像資料時常感困擾。本研究採實證研究法,透過網路圖像使用者之圖像檢索任務的實施,以觀察、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以瞭解影響網路圖像使用者選擇圖像的相關判斷準則及其判斷線索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認為「主題性」是最重要的相關判斷準則,在檢索初期時,受試者會先依照圖像合乎主題的程度來初步過濾。但最終影響受試者選擇圖像的因素,多出自於個人主觀意識。本研究亦分析受試者之網路圖像檢索需求與檢索行為,其檢索需求多為專指性之主題,尤以人物類主題居多。目前國內網路圖像使用者研究並不多見,希望透過本研究能為圖像資訊組織與圖像檢索技術發展提供建議,以幫助網路圖像使用者能有效提昇其圖像檢索效益。(作者)
關鍵詞: 網路圖像檢索,相關判斷,相關判斷準則,資訊檢索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公共衛生領域研究生使用政府統計資訊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5p.
摘要: 統計資訊需要花費長時間的調查與眾多人力,因此,統計資訊多數是由政府調查製作,而由健康與衛生統計資源的資料庫蓬勃發展可看出,醫學統計資源占政府統計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本研究以公共衛生領域研究生為對象,探討其使用政府統計資訊的情形,研究內容探討使用政府統計資源的動機者,對政府統計的尋求行為以及使用方式,還有在搜尋與使用上是否遭遇到什麼困難。本研究以訪談法為研究方法,選擇的訪談對像為經常使用政府統計資訊的公共衛生領域研究生,研究結果發現:一、多數受訪者對政府統計的資訊需求都是屬於衛生統計與生命統計兩大範疇,使用的主要目的為研究需要,其次為因為工作相關需求或個人關心課題,而選擇政府統計的原因在於資料的正確性、唯一性、證據性、權威性等因素。另外,一些著名的基金會與大型公會所提供的非政府統計,也是重要的資料來源。二、政府網站為受訪者取得政府統計資訊的重要途徑,最常使用的國內網站為衛生署的統計資訊網,國外網站以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銀行的網站最常使用,而需要年代久遠或詳細數據資料時亦會選擇利用圖書館。三、雖然受訪者使用統計資訊以電子資源為優先考量,但紙本資源能找到較詳細資料或是年代久遠的統計數據。在統計資訊的使用方面,主要是為了研究上的引用或是研究結果的分析,文字或圖表呈現方式都有可能。其餘使用可能只是當作參考資料,而有時候統計數據也能幫助受訪者改變原有的既定印象或觀念。四、搜尋與使用政府統計資訊遭遇的困難多數與上網取得資料有關,不論是本研究或國外相關文獻皆提到諸多相關的困難,常見困難包括網路上的資料回溯時期不夠長,政府網頁設計不良,網路資源來源分散,缺乏整合全國政府統計資料的界面等。(作者)
關鍵詞: 政府統計資訊,公共衛生,使用者研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深度休閒中的資訊活動:以業餘街舞者為例
出版日期: 200710
頁次: 163p.
摘要: 近年來休閒意識抬頭,現代人雖努力辛勤工作,為能提升生活水準,而工作之餘的休閒時間,還要懂得透過休閒提升自己在工作的地位,或是追尋己身在生命中的真實喜好。社會學家RobertStebbins在1982年正式提出「深度休閒」(SeriousLeisure)一概念。他將休閒活動區分為兩種,一種為隨興休閒(CasualLeisure),另一種則是深度休閒,指「人們有系統的從事一種活動,投入如事業般的專注,藉此機會獲取及展現特殊的技巧、知識及經驗,這使得參與者有非常充實及有趣的感覺。」(Stebbins,2001)。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業餘街舞者在深度休閒中的資訊活動,以及瞭解資訊行為相關概念在深度休閒中的角色,藉此促進資訊行為研究與深度休閒研究之交流;研究者以深度休閒理論中的業餘者概念建構本研究研究對象,進行業餘街舞者的資訊活動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1)業餘街舞活動作為深度休閒之一種形式,其中涉及資訊相關之活動有哪些?(2)其資訊活動如何在不同情境中進行?有哪些顯著(典型)的資訊行為類型?(3)其資訊活動中,資訊以何種類型出現?經由何種管道與來源取得或分享傳遞?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為主,以及DianeSonnenwald「資訊視野理論」中的受訪者繪圖法為輔,在進行訪談期間(或之後),研究者邀請研究對象繪製其「資訊視野」示意圖,進行資料的蒐集工作。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根據前述之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將訪談中歸納出業餘街舞者在深度休閒中的數種情境,在每個情境之下,又有不同的任務(task)、處境(situation)與事件(events);透過不同情境中的業餘街舞者,以歸納的方式複分業餘街舞者的資訊活動,形成本研究的資訊活動架構;而在不同的任務、處境與事件中,研究者歸納出其中的資訊活動成分,包括資訊的獲取(acquiring)、得知(knowing)、分享(sharing)、展現(expressing)與傳遞(delivering)等行為層面。研究發現,業餘街舞者面臨至少四種街舞活動情境,包括教學、演出、籌辦舞展以及團體互動情境,加以具體描述,再予以分別描述不同情境下,處境中的任務與事件,研究者透過對業餘街舞者活動之描述,與具資訊特質之觀點分析並置討論。街舞休閒中的資訊活動在不同情境下,其中資訊與活動本質相隨,業餘街舞者在街舞休閒中的資訊活動分為五個類型:獲取、得知、展現、分享以及傳遞五種類型。本研究中典型的資訊行為類型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行動者(業餘街舞者)使用大眾傳播媒體獲取或近用音樂、文字以及影片資訊;第二個層次則是行動者與其資訊視野中的其它行動者(街舞活動社群中的社會網絡)之間具有的共同關係,謂共同關係研究者稱之為「資訊分享」關係。研究者藉分析業餘街舞者進行街舞活動中的資訊來源與管道,研究者將資訊來源分為「個人」、「他人」、「網際網路」以及「大眾傳媒文本」,而資訊管道則分為「親身經驗」,為業餘街舞者個人尋求或親臨體會、「社會網絡」大都是舞團內互動與街舞社群中的人際網絡、「網際網路」包括即時通訊軟體、e-mail、BBS、網站留言板及家族平台;「其它」則像電話、手機等也是進行溝通與聯絡常用的方式。不論是資訊來源或是資訊管道,皆可以為行動者(業餘街舞者)創建一個「視野」(horizons)的概念,當業餘街舞者面臨情境,他會「看見」他四周的資源與管道,並依據這些資源與管道所呈現的視野,他在其中進行資訊的活動。本研究中援引數個資訊行為相關的理論性概念,作為研究過程與結果之理論性呼應,包含Krikelas模式中的「個人檔案」與音樂庫存有關,其「直接觀察」即業餘街舞者的親身感官經驗;採莓模式與業餘街舞者的音樂下載、靈感尋求有關;瀏覽理論中的不同面向與元素分類可應用於逛唱片行、瀏覽電視頻道以及網路慣常性的瀏覽;而社會資本理論與弱連結優勢概念可解釋業餘街舞者於街舞社群中的社會網絡互動;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藉任務概念發展資訊活動的分析策略,將「情境-處境-任務與事件」的分析方式套用至街舞活動歸納出資訊活動的面貌,而將任務概念由工作專業場域擴延至日常生活中的休閒活動。以上理論性概念與本研究結果之構連,將有助於瞭解本研究定位與資訊行為相關研究的理論性發展。本研究對街舞休閒社群、資訊服務、未來研究以及理論發展分別提出建議。對街舞休閒社群,研究者提出多元資訊類型的管理建議,使其方便分享與傳遞,並建議初學街舞者重視親身資訊的感官獲取與積極投入社群內的活動。對資訊服務則是給予主題網站架構與音樂搜尋介面設計之建議。研究者對未來研究之建議,探討其它類別的深度休閒中的資訊活動、各形式深度休閒的比較研究以及使用田野中的參與觀察方式蒐集資料。對理論發展之建議則盼以建立資訊行為研究領域獨具的理論基礎出發,對資訊行為研究之典範核心,包括資訊行為之本質、人類活動與資訊之間的意義,能多有反省與討論;進一步整合資訊行為中的理論性概念。(作者)
關鍵詞: 深度休閒,資訊行為,街舞,資訊視野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亞洲「國家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好用性之比較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3p.
摘要: 國家圖書館網站是實體圖書館的延伸,提供多元而豐富的資訊服務,也是圖書館現今對外重要的服務與行銷管道。由於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對使用者獲取資訊及其滿意度影響甚大,網站是否讓使用者順利取得所需資訊,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國內外現有文獻之分析探討,瞭解資訊架構之內涵及好用性評估之目的、過程及其成效,並針對亞洲五個國家之國家圖書館網站,實際進行網站資訊架構好用性評估。本研究採用啟發式評估法與好用性測試兩種網站好用性評估方法,檢視目前亞洲五個國家圖書館網站好用性。首先透過啟發式評估法了解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功能性,繼而藉由實際觀察好用性測試受試者使用圖書館網站操作任務,從中瞭解受試者對於網站使用狀況及相關意見。研究結果發現五個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在組織、導覽、標示、檢索四個方面各有優劣之處,所以學習其他國家圖書館網站之設計及服務內容將有助於改善網站資訊架構。藉由好用性評估亦可發現適度的網頁版面設計有助於提升網站資訊架構的好用性,而資訊架構與網站是否好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舉凡網站內容分類組織方式、標示命名、導覽系統的設計及檢索功能的提供皆是如此,所以圖書館網站應建置完善的資訊架構系統,讓使用者更容易取用圖書館的豐富資源。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除了針對五個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建置提出具體建議外,另外還有四項建議:一、建置以使用者導向的網站內容組織、提供順暢的瀏覽環境、網頁配置應有一致性設計,以利於學習使用、讓網站的使用有效率;二、加強資料庫整合查詢的功能;三、運用新興科技,加強個人化服務;四、定期進行網站使用評估。(作者)
關鍵詞: 國家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好用性評估,啟發式評估,好用性測試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知識管理」之共詞分析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1p.
摘要: 本研究旨在應用資訊計量學之共詞分析方法,針對「知識管理」相關文獻進行深化主題分析。以WebofScience資料庫1974年至2005年「知識管理」相關文獻共計2097篇為研究對象,針對題名與摘要欄位探討主題語詞出現的頻率及其分佈,並以高頻次主題語詞作為共詞分析的基礎,再利用階層集群分析與多元尺度法等統計方法呈現知識管理主題地圖,檢視1997年以前、1998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05年三個時期知識管理主題的分佈與歷史演變,藉以瞭解專家學者在學術活動中的主題研究趨向與新興主題,以及知識管理的知識結構與各領域之間的關聯,期能有助益於「知識管理」領域的發現。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知識管理主題經由共詞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三個時期的知識管理主題皆呈現分散的情況,並且具高度複雜性。二、知識管理歷年來的主題發展演變不大,三個時期的核心主題語詞為知識、管理、資訊、系統、流程、組織、發展、利用、技術、問題、學習、角色、脈絡、工作、方法、工具、實施、架構等,彼此的關聯度逐年昇高,而在各時期強調的研究焦點在第一時期偏向「資訊技術」,第二時期強調「人、流程」等,第三時期著重「管理」議題等。三、知識管理是一門跨越多學科性質的領域,由高頻次主題語詞分析、共詞分析、階層集群分析與多元尺度法可看出知識管理主題涉及的學科領域,包含資訊學、健康醫學、商業、製造業、公共行政、資訊科學、人工智慧、組織學習、圖書館學、人力資源管理。四、本研究所採用的共詞分析、階層集群分析與多元尺度法等研究方法能夠把分散於各文獻中關於知識管理之主題語詞,經由與其它主題語詞間的關聯,透過統計分類以及二維圖上彼此相對位置的呈現,將相關主題語詞集中在一起。五、文獻內容的主題有時並非很明確地陳述於作者所使用的文字結構中,因此不能由表面的文字直接顯現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而以自然語言為基礎的共詞分析是另一種達到發現文獻內隱知識的方法。(作者)
關鍵詞: 知識管理共詞分析,階層集群分析,多元尺度法,領域分析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
出版日期: 200705
頁次: 160p.
摘要: 本研討會係源自該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二年(96年1至12月),由文學院所提「數位圖書館暨數位學習中心計畫」之「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暨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於本(民國96)年5月19日假該校百年樓會議廳召開。試圖透過研討會之舉辦,讓圖書館從業人員與圖書資訊學界瞭解臺灣過去在圖書館事業與教育發展的歷史留下見證與記錄,以及探討圖書館事業與教育未來開展之路。論文集收錄6位學者專家之專題演講論文:百年來的臺灣圖書館事業史/王振鵠;國家圖書館在臺灣/莊芳榮;臺灣學術圖書館史/胡歐蘭;臺灣的公共圖書館史/宋建成;臺灣圖書館史重要人物/蔡明月;臺灣圖書館教育史(1954-2007年)/王梅玲。論文集後有附錄「臺灣圖書館事業大事記」、「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專題論著選目」以及「出席人員名單」。(編者)
關鍵詞: 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史,圖書館教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國家檔案徵集政策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60p.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我國正面臨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可能造成產業文化資產流失,以及因應未來行政院組織法通過後單位之裁併,檔案保存可能面臨潛在之風險與危機,亟需一套完備的國家檔案徵集政策以資遵循,除將提供徵集工作之依據外,並可釐清檔案徵集主題之優先順序,以及控制入藏國家檔案之質與量,使徵集工作得以按部就班,系統化的方式進行,亦可做為我國國家檔案核心館藏建立之最佳指導方針。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除了探討我國國家檔案鑑選與移轉策略,以及擬定國家檔案徵集政策應考慮因素等之外,並對美國、英國、澳洲及加拿大等四國對國家檔案徵集工作推動現況,加以綜合歸納與比較。本研究以檔案主管機關(檔案管理局)、中央層級機關(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及內政部)、歷史檔案典藏單位(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地方政府檔案管理單位(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嘉義縣政府檔案中心及宜蘭縣史館)等四個層級13個單位為主要訪談研究對象,深入瞭解上述單位檔案管理情形、檔案典藏特色、保存現況及單位具永久保存價值,符合移轉檔案管理局成為國家檔案之統計數量,及對國家檔案徵集政策制定之觀點與建議,並就我國國家檔案徵集內容與優先順序,以及有關國家檔案對於社會價值、功能之看法,並針對研究對象抽樣訪談了26位一般檔案使用者,以瞭解其檔案使用經驗及對國家檔案利用需求、國家檔案徵集內容建議與看法,以期做為我國擬訂國家檔案徵集政策之參考。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六點結論為:(一)國家檔案典藏質量亟待強化;(二)具風險之永久保存價值檔案亟待移轉;(三)國家檔案之定位未明確化;(四)我國目前尚未興建國家檔案館,無法大規模徵集國家檔案入藏;(五)徵集政策及審選標準欠缺,影響國家檔案品質;(六)國家檔案審選耗時費力,降低檔案移轉效率。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十點建議為:(一)訂定國家檔案徵集政策;(二)建立國家檔案委託代管之機制;(三)建立國家檔案審選標準,充實國家檔案典藏內涵;(四)加速國家檔案的徵集,以滿足民眾需求;(五)徵集國家檔案應考量檔案內容之連貫與完整性,避免以主題方式徵集檔案;(六)國家檔案與機關檔案應釐清其定位;(七)重要科技檔案應納入國家檔案徵集策略或計畫,以滿足社會大眾對於科技研究的期望;(八)配合國家檔案之移轉策略,排定國家檔案鑑選之優先順序;(九)設置國家檔案館並儘速辦理國家檔案移轉;(十)加強培養檔案專業管理人員,以因應國家檔案徵集典藏之需求。(作者)
關鍵詞: 國家檔案,檔案鑑定,檔案徵集,檔案移轉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59p.
摘要: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語文包括中、日、韓、英四種。每年七月出版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2006年度為本書第三集。為便於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傳記、史料等六大類。每個類別,再依據所研究的時期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後等五個時期。「補遺」單元,收錄上年度截稿後陸續出版之書目。(編者)
關鍵詞: 臺灣史,目錄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地區出版品法定送存制度實施與作業探討:以ISBN圖書為例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58p.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臺灣地區ISBN出版品法定送存實施與作業研究,經由文獻探討,瞭解法定送存之相關議題和國際發展現況。並利用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自動化系統進行實徵研究,以民國90年圖書館法施行以來至民國95年歷年送存統計數據為重點,選擇民國94年的前200大出版機構為研究樣本,探討目前國內送存情況。再利用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瞭解國內出版界、學者專家和國家圖書館對送存議題看法及態度。問卷調查方面,以出版界人士為調查對象,共計發出179份問卷,回收65份,回收率36.3%。訪談部分,共計訪問2家出版機構,3位出版及圖書資訊學學者專家和3位國家圖書館主管。研究結果如下:1、圖書館法未明確規定送存期限,應儘速訂定,改善送存速度。2、目前法定送存無實質獎勵或補償,可嘗試朝精神獎勵、間接或部分補償努力。3、送存率的計算基準各國不同,不適合一起評比。4、送存率是浮動的,隨時間拉長而提升,目前已逾七成,八成可期。5、送存期限不明確,出版品累積一段時間才送存,使送存管道取得的圖書新潁性較不足。6、61%的問卷受訪者支持法定送存制度。7、獲得商機是提升法定送存最大的誘因。8、降低送存者(出版機構)與送存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雙方認知差距是重要課題。9、文學類、一般圖書類、電腦資訊類、大專教科書類的出版機構送存率較高;漫畫和兒童讀物出版機構送存率較低。10、零送存的圖書種類多數是色情小說、神怪小說、限制級漫畫、國中小教科書。11、出版機構表示不送存或未完整送存的原因依序為:(1)取消出版。(2)已無庫存。(3)不清楚法令規定。(4)送存會增加公司成本。(5)未接獲通知。12、近八成的問卷受訪者(出版機構)贊同送存應有補償措施,並贊同補償措施可以提升送存意願及送存速度。研究建議如下:1、確認國家圖書館的任務與功能。2、訂定法定送存施行細則或相關工作要點。3、加強法定送存政策及規定的宣導。4、積極增加與出版機構互動溝通管道,建立良好合作互惠關係。5、持續觀察提醒送存的機制與取書的配套措施。6、整合國家圖書館內部各項工具提升送存誘因,國際標準書號服務尤其重要。7、送存品永久典藏。8、國際標準書號資料庫普查。9、持續研究調查。(作者)
關鍵詞: 法定送存,出版法,送存制度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高中資源班視覺障礙學生圖書資訊利用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57p.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資源班視覺障礙學生的圖書資訊利用現況以及需求,以全國設有身心障礙資源班之高中視覺障礙學生及啟明學校高中普通班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問卷調查學校合計二十六所,視障學生七十五位。根據問卷調查、座談及文獻探討主要發現,本研究提出圖書資訊利用實施之策略,作為高中圖書館服務視覺障礙學生之參考。綜合研究結果,提出高中資源班圖書資訊利用之實施策略如下:一、建構網路主動式視障服務網–發行網路雜誌把目前資訊掛在網站上,需要者自取的被動式服務,改為定時主動傳送有關之電子郵件給視障學生,讓視障學生快速、有效的得到資訊。資訊內容要簡短生動,需要時才進一步下載閱讀全文,以減輕閱讀負擔。二、目前對視障學生之圖書資訊服務,在電腦、網路及電子化方面的服務機制及設備都相當不完備,故此,須大力爭取各界支持改善。三、資源班視障學生之圖書資訊利用推廣,認識圖書館部分,應單獨辦理,視障學生才能貼近圖書館,迅速蒐集需要的資訊。四、圖書資訊利用教育之內容,應優先輔導資料庫使用、網路新功能、網路應用,以便贏在起跑點上。五、推廣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應融入各科教學,結合教學需要增進教學效果,利用教育方式可經由同學、師長、網路的互動以提高效益。(作者)
關鍵詞: 融合教育,網路利用,視障學生需求,圖書資訊利用,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