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2737 - 2748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為什麼13是個倒楣的數字?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92p.
摘要: 在現實中,芸芸眾生,世間萬物,千奇百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邊緣科學,層出不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包羅萬象的人是絕對找不到的。生活本來就是一門學問,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要學就要問,會問也是學。多問要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切不可鑽牛角尖,懂得學、懂得問和懂得思考。(編者)
關鍵詞: 常識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9p.
摘要: 虛擬博物館本應承襲實體博物館的展示、教育、娛樂與研究使命而發展,然而目前研究重心卻多偏重於技術發展、系統好用性及如何支援正式學習之相關議題,關注使用者如何在虛擬環境中經歷自發性的學習者尚屬少數。本研究目的在探究(1)使用者如何於虛擬博物館內經驗學習,並產生哪些學習行為,(2)虛擬博物館的線上學習效果,以及該經驗與實體博物館經驗之關係,(3)使用者如何看待虛擬博物館在博物館經驗之良性循環中的角色。本研究採以實驗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之徵集,以故宮的虛擬博物館網站為例,招募15位半年內曾前往故宮本館參觀的網友為研究對象,紀錄受訪者在虛擬博物館中的瀏覽路徑與行為,並訪談他們先前的實體參觀經驗,以及虛擬博物館使用後的想法,再依據質性的紮根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使用者在虛擬博物館中亦可以得到一種類似於實體博物館內的學習體驗,他們在虛擬博物館的學習行為可以歸納為九種學習歷程;(2)使用者不但自虛擬博物館中獲得相當的學習效果,而且每個人的學習經驗都會受到其個人背景、社會脈絡與虛擬博物館架構出的環境脈絡影響。此外,這些經驗也與他們的實體博物館經驗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反映兩種經驗的優勢和限制以及相互輔助的潛能;(3)對使用者而言,虛擬博物館最為實際的功能便是輔助實體博物館的參訪經驗,包括參訪前的行程準備與參訪後的深入瞭解。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1)對於虛擬博物館之資訊內容提供應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而定,以滿足使用者之資訊需求為目的;(2)在虛擬博物館的網站功能設計方面,應注意網站之好用性設計,避免任何干擾使用者接收資訊的錯誤;(3)加強與實體博物館的策略合作,協助使用者架構更具學習效果的博物館經驗。(作者)
關鍵詞: 虛擬博物館,博物館經驗,博物館學習,使用者研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以卡片分類法分析大學圖書館網站: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8p.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使用者導向的調查,瞭解現行網站之資訊架構是否符合使用者之認知,並進一步對現行網站架構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圖書館網站修改時之參考。本研究共採行「網站內容分析法」、「卡片分類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網站、該校圖書館館員及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瞭解圖書館員與學生組織網站內容方式之異同,及其對現行網站分類標籤系統合適度之認知。除此之外,更欲進一步瞭解卡片分類法在提高網站內部尋獲度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圖書館員與學生在組織網站內容的方式上略有差異,學生傾向將圖書館硬體空間相關項目歸為同類。再者,將卡片分類法研究結果與現行圖書館網站進行比較分析可知受試者分類結果中其他圖書館資源、圖書館場地兩類是現行網站缺少的類別,而在網站導覽(資料導覽)、電子資源類兩類涵蓋的項目則是與現行網站差異較大。在分類標籤系統的調查上,研究結果顯示多數現行網站標籤在受試者的認知中是可理解且具有準確性的,惟在標籤一致性上仍有改善之空間。此外,根據尋獲度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卡片分類法所得之群集分析網站架構及因素分析網站架構在尋獲度上之認知高於現行網站架構,顯示卡片分類法所得之網站架構確實符合使用者期待,且在尋獲度上有顯著提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現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網站提出四點建議:一、設計出合乎使用者期待之網站資訊架構;二、建立一致性之分類標籤系統;三、依據不同身份別設計網站;四、加強圖書館推廣服務。(作者)
關鍵詞: 大學圖書館,圖書館網站,資訊架構,卡片分類法,尋獲度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說‧書:從獸骨到紙張的文字旅行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8p.
摘要: 本書可說是「從獸骨到紙張的文字旅行」。隋代即有彩印書,袖珍為何別名「夾帶本」?盜版早出現於宋代,那時書商是如何抵制的?隨本書進入時光隧道即可一探究竟。作者依性質將內容分為「史卷」和「賞卷」二者,前者敘述從古到今書籍之演變,後者則分別裝幀、書難、收藏、鑒賞等作品介紹。圖文並茂的編排,明白流暢的文字,深入淺出的內容,一卷在手,趣味無窮。(編者)
關鍵詞: 圖書,中國,歷史,圖書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8p.
摘要: 明智旭「閱藏知津」,乃佛典書目之羅盤。撰作於明末、清初。智旭旁參前人經錄,再佐以一己閱藏之心得,歷時二十春秋完成此書。智旭不僅是佛學重要大師,「閱藏知津」於佛教目錄學史上,更佔有極重要之學術地位。(編者)
關鍵詞: 佛教,目錄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好書指南:少年讀物.兒童讀物.2006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6p.+1CD
摘要: 2006年共舉辦「好書大家讀」活動2個梯次(50、51梯次)的評選,參選圖書共計1,485冊(包括單冊及套書),經由一整年40位評選委員精心、審慎的評選出420冊值得向兒童少年推薦的好書。在這2個梯次的推薦好書中,再經過20位評選委員的精挑細選後,選出單冊104冊及套書1套(5冊)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這些「好書中的好書」,絕對是不能不看的優良圖書。隨書並附贈「優良少年兒童讀物光牒目錄」。(編者)
關鍵詞: 青少年讀物,兒童讀物,目錄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模式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5p.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單身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問題及所需資訊、獲取資訊來源與管道及影響使用資訊因素,冀望透過瞭解單身女性資訊行為特徵及資訊在其經營日常生活扮演角色、功用如何,進而提出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模式雛型。基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訪談法並佐以觀察,同時為了對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有更廣泛性的瞭解也使用問卷調查法,探討35歲以上未婚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資訊行為。訪談部份,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並佐以觀察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從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訪談17位居住於台南縣市地區未婚單身女性,年齡從35至71歲。問卷調查部分,共發出70份,回收68份,有效問卷63份,年齡從35至55歲。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單身女性日常生活是由生理需要、心理健康需要、健康與安全需要、財務安定需要、工作與休閒等六個面向組成一種例行性的生活歷程。資訊對單身女性具有充實生活、解決問題、學習工具及作為瞭解社會流行趨勢等功用。單身女性資訊行為的特徵主要發現包括:1.單身女性日常生活面臨工作與非工作相關問題。2.單身女性資訊的需求偏向有關身心健康等實用性資訊。3.單身女性透過多元管道搜尋資訊,以人際管道最常使用,偏好利用書局而非圖書館。4.影響單身女性資訊搜尋因素主要包含個人與資訊兩個層面。5.單身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健康及經濟問題構成使用資訊主要情境。6.單身女性的年齡與工作性質影響網路使用習慣。7.單身女性時間安排具有彈性、較自由,並非時間多。本研究並對圖書館及社會二方面提出建議。在圖書館方面,1.經營策略: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2.資料蒐集:成為提供休閒資訊的單一窗口3.推廣服務:量身訂作單身女性讀書會、資源指南、部落格或閱讀書單在社會方面,1.提供經濟保障等社會福利政策的文宣與手冊2.成立推廣單身女性互助會3.藉由大眾媒體及文宣等各種資訊管道的推廣,破除對年老單身女性刻板印象(作者)
關鍵詞: 未婚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資訊行為,資訊搜尋,人際網絡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日治時代臺灣文獻資料及其分類體系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4p.
摘要: 近年來以臺灣為主體的社會、歷史、教育、文化研究蓬勃發展,人們日益重視日治時代的臺灣文獻資料。圖書文獻必須經過有系統的組織整理、分門別類之後,方能提供研究者查檢使用的便利性。本研究旨在探討日治時代臺灣文獻的分類體系,採用個案研究法,並透過深度訪談,以瞭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臺灣文獻資料的內容形式、收藏情況、所採用的分類體系及應用情況,是否能提供現代分類系統編訂時的啟發。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如下:1.日治時代臺灣文獻特徵;2.臺灣文獻資料的館藏管理;3.日治時代臺灣文獻資料分類體系;4.臺灣文獻資料分類應用。本研究建議:1.舊藏資料的分類體系有其歷史意義和價值,值得保留沿用;2.中國圖書分類法臺灣相關類號之修訂建議;3.建立不同分類系統的對照表,便於跨分類系統和提供主題檢索的機制;4.透過數位典藏的方式,將不同典藏單位的臺灣文獻資料實現網路上的聚合,強化分類系統的應用範疇;5.舊藏資料的分類體系可以加以推廣,讓使用者容易掌握館藏資料之主題內容和特色。(作者)
關鍵詞: 臺灣文獻,圖書分類,檔案編排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中文電子資源編目
出版日期: 200712
頁次: 183p.
摘要: 中文電子資源泛指各種可直接存取或遠端存取之電子資料檔及程式檔,常見者例如電子期刊、電子書、電子資料庫及網路資源等。鑑於電子資訊資源組織日益重要,筆者藉由國外現有相關手冊的研讀、分析及撰稿,以作為提供國內未來編目訓練之參考。本書共分九章,除第九章國內圖書館電子資源編目現況及問題由陳君屏執筆外,其餘各章由筆者撰寫。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編目規範概覽;第三章為電子資源著錄與編碼;第四章為網路整合性資源;第五章為電子期刊;第六章為電子書;第七章為檢索款目;第八章為主題分析。附錄有二,一為編目範例,二為名詞解釋。最後並列有參考書目,可為進一步閱讀的參考。(編者)
關鍵詞: 電子資源,編目規則,機讀編目格式,MARC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圖書資訊人員之網路資源檢索技巧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3p.
摘要: 現今網路十分普及,網路資訊已成為許多人的重要資訊來源。雖然網路資源豐富多元、取得便利,但網路資源龐雜,網路資訊檢索系統功能有限,以及網路使用者本身資訊素養不足,導致使用者搜尋網路資訊遭遇困難,因此有不少研究提出,運用檢索技巧將有助於快速有效查詢網路資訊。本研究希望分析歸納具圖書資訊領域背景的熟手使用之網路資源檢索技巧,並了解其檢索行為特性,以提供一般網路使用者參考,也可提供圖書館利用教育或資訊素養等課程內容設計時予以考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實驗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研究所得資料之分析採質量並重,並藉由立意抽樣方式及滾雪球法尋得受試者,有效樣本共計13名,包括5位參考館員及8位研究生。研究結果顯示,熟手使用之搜尋工具相當多元化,在進行檢索前熟手會先分析檢索問題的熟悉度、類型、主題、區域性、時效性、及難易度,選出合適之資訊來源或檢索工具;在發展檢索詞彙方面,除考量有關檢索問題的5W1H,出現於搜尋結果中的相關詞也是重要檢索詞彙來源;在過濾資訊方面,熟手經常利用站內或文內搜尋功能,迅速找到所需資訊出現之位置,且會依資訊之原創性、正確性、權威性、完整性、新穎性、熱門性、相關性進行過濾篩選。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針對網路資訊檢索技巧課程內容設計及網路資訊檢索系統設計兩個面向提出建議。(作者)
關鍵詞: 網路資源,檢索策略,檢索技巧,熟手,網路資訊尋求行為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老年人獲取資訊與通訊科技(ICT)技能的歷程探討數位落差
出版日期: 200706
頁次: 182p.
摘要: 本研究描述老年人獲取資訊與通訊科技(ICT)技能的歷程,從中探討老年人學習與使用ICT的障礙和助力,並重新思考年齡數位落差的問題,藉此來回答以下問題:(1)影響老年人獲取ICT技能的因素為何?(2)老年人獲取ICT的技能歷程有何特徵?(3)不同老年人獲取ICT技能歷程的特徵中,老年人遭遇到哪些障礙?可得的助力又為何?(4)從老年人獲取ICT技能歷程的特徵來思考,年齡數位落差該如何消弭?透過質性研究法的田野研究,研究者參與圖書館與社區大學所辦理的老年人電腦課程,以參與式觀察法和訪談法蒐集資料。除了將觀察資料進行描述與分析外,研究者依學習動機與課後可取得的社會支援,分類所訪問的22位學員,將受訪學員分成「被動-部分支援型」、「適應-部分支援型」、「主動-部分支援型」、「被動-豐富支援型」、「適應-豐富支援型」、「主動-豐富支援型」六種類型。每一個類型選擇資訊量豐富或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加以描述其獲取ICT技能的過程,並分析該類型的經驗與特徵。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老年」的客觀條件、ICT對能力的要求,以及ICT預設的價值,造成老年人獲取ICT技能的困難,而充分且即時的社會支援則有助於老年人跨越障礙。回顧數位落差的問題,應關注在「如何做」的過程,而非單純的設備與課程的輸入,必須先瞭解老年人的興趣與需求,以及可取得的社會支援,再藉由適當的課程設計、家庭以外的社會支援發展,來協助老年人獲取ICT技能。(作者)
關鍵詞: 老年人,數位落差,資訊與通訊科技,資訊與通訊科技技能,社會支援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中文電子資源編目
出版日期: 2007
頁次: 181p.
摘要: 中文電子資源泛指各種可直接存取或遠端存取之電子資料檔及程式檔,常見者例如電子期刊、電子書、電子資料庫及網路資源等。鑑於電子資訊資源組織日益重要,筆者藉由國外現有相關手冊的研讀、分析及撰稿,以作為提供國內未來編目訓練之參考。本書共分九章,除第九章國內圖書館電子資源編目現況及問題由陳君屏執筆外,其餘各章由筆者撰寫。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編目規範概覽;第三章為電子資源著錄與編碼;第四章為網路整合性資源;第五章為電子期刊;第六章為電子書;第七章為檢索款目;第八章為主題分析。附錄有二,一為編目範例,二為名詞解釋。最後並列有參考書目,可為進一步閱讀的參考。(編者)
關鍵詞: 電子資源,電子資源編目,中文編目,編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