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1441 - 1452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文化產業互動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9p.
摘要: 地方文化產業在近年來,已成為文化保存延續與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策略。在政府文化政策主導下,成立許多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主題之博物館,從政府輔導設立地方博物館的目標,可以發現它與地方文化產業有著許多的互動與聯結。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結合,探討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互動的關係。本文以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館)與鶯歌地方文化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陶博館與鶯歌陶瓷產業之發展演變與現況調查,並依據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非結構性之訪談大綱,分析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相關動力,兩者間的連結與互動關係,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最後,歸納出結論與建議,提供陶博館、地方社群動力、政府相關部門之研究參考。根據本研究結果,所歸納之結論如下:一、陶博館足以扮演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觸媒角色,也擴展了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內外部資源網絡之連結。二、陶博館所提供國內外的陶瓷作品,可帶入最新的陶瓷資訊。三、商家沒有將陶瓷產業作永續經營之規劃,將產品帶入更具價值的另一面;陶博館開館後,造成觀光經濟的磁吸效應。而館內的消費活動讓民間認為有與民爭利的現象。陶博館主辦「鶯歌陶瓷嘉年華」活動和地方上發生的不愉快,也為彼此間的關係蒙上陰霾;最初嘉年華會的舉辦目的,已因老街商圈的形成,而有是否該轉型的聲音。四、陶博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策略,讓鶯歌的社群團體感受到陶博館的改變;地方人士希望陶博館發揮它的機會和優勢、排除劣勢和威脅,為鶯歌提供更多的發展。五、陶博館與地方社群協調整合不良,讓地方的發展耗損在無法協調合作的事務上。因此,地方人士提出成立第三部門的想法,以作為鶯歌當地永續發展的組織。根據文獻資料與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一、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互動(一)培育人力資源與創意人才(二)運用不同的行銷策略(三)強化地方合作,成立第三部門的機制(四)社區營造的全面發展二、對地方社群動力的建議以地方發展為目標,開放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社區文化形象,建構緊密的社區文化形象網絡。三、對政府機關部門的建議(一)資源的分配應考量實際需要(二)加強產業經營基礎(三)維護社區文化形象建物(四)加強地方居民的文化認同(五)加強文化產業總產值的研究。(作者)
關鍵詞: 鶯歌陶瓷博物館,鶯歌陶瓷產業,文化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總體營造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使用數位化藝術資源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8p.
摘要: 近年來,隨著科技之普遍,圖書資訊領域也愈來愈重視各個學門領域資源的需求,而藝術創作領域人員的資訊需求亦值得注意。本研究主要在於強調藝術設計者的資訊需求的特色。日趨發達的數位設計科技以及網際網路技術讓數位藝術創作與取用普遍成為一種趨勢。而藝術創作者領域的藝術資訊需求,其與一般人相較,更具特殊性。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反映的議題重點包括:藝術資訊、數位藝術資源、虛擬互動科技之運用、藝術專業之資訊需求以及尋求行為。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之收集。訪談主要的問題涵蓋:學生在創作或使用數位藝術相關資源時之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資訊尋求行為過程所面臨之困難障礙以及圖書館數位化藝術資源之使用行為等。綜合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歸納之結論包括:(一)在修課方面,重視電腦輔助設計課程相關資訊,並於設計實作中重視圖像性資料;(二)在作品表達中,重視藝術設計大師風格之相關資訊;(三)資訊尋求方面,重視網路為數位藝術創作與資料來源;(四)資訊獲取管道多元(包括攝影與各類物品之蒐集);(五)面臨之困難與障礙包括網路資源龐雜不易尋獲符合需求之資源,以及使用圖書館館藏的相關問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一)增設資源示意網頁提供藝術設計相關資源;(二)建立圖像資料庫,並將圖像館藏作詞彙控制與索引;(三)建立圖像資料庫個人化服務;(四)增設系所數位化作品展覽網頁之索引功能。(作者)
關鍵詞: 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數位藝術,藝術資源,藝術設計者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部落客個人文章分類行為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8p.
摘要: 部落客透過部落格來抒發心情與記錄生活及資訊,並且依據個人的喜好與方法來組織和管理文章,部落格成為個人化的資訊分類組織的一種新媒體和新方式。本研究目的在分析部落格中的文章分類建構概況,探討部落客管理與進行文章分類時的行為與特質,以及探討部落客對於文章分類的需求與認知。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及訪談法來蒐集部落格文章分類概況及部落客的文章分類建構行為。在內容分析法以「部落格觀察」中25類的分類排行榜各取前20名,共500個部落格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文章分類的層次架構與命名方式,以及分類在時間上的變化。而訪談法則由內容分析法的500個部落格中,徵求到12位自願受訪者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個人文章分類的目的與需求、個人文章分類的步驟與過程、影響個人建立分類名稱的因素、及建立文章分類時遇到的困難。彙整內容分析與訪談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在「部落客文章分類建立行為」方面得到二點結論:一、部落格通常先有文章累積,再針對既有文章的內容來設立分類;二、文章分類偏向穩定的發展,僅分類數量上有所變化,分類名稱、順序及架構則少有變動。在「部落格文章分類現況」方面得到五點結論:一、文章分類架構以單層居多,而部落格平台與個人工作或習慣會影響部落客的文章分類架構組織方式;二、大多數部落格文章分類無特定的排序方式;三、部落客為文章分類命名時主要考量「興趣」、「資訊類型」兩面向,偶爾加入「流行用語」為參考;四、文章分類名稱之詞彙內容範疇廣泛,名稱主要由文字和符號兩大類組成,語言以中文為主,詞性以名詞居多;五、部落客為文章分類命名時的主要原則為「清楚描述並表達類別內容與範圍」、「名稱一旦訂定便不輕易更改或刪除」、「類名的詞性或長短能有特定組合方式或表現出個人風格」、以及「類別之間名稱需有清楚區別性」。而在「部落客對文章分類的看法」方面得到三項結論:一、文章分類命名時之用字遣詞及文章歸類之判斷是部落客在文章分類上遭遇的主要問題;二、文章分類對於部落客而言具有管理的角色,並同時能透過文章分類的呈現來表現其經營理念與用心程度;三、部落客普遍認為文章分類能提供資訊取用與分享的功能。(作者)
關鍵詞: 部落格,部落客,分類,分類行為,部落格文章分類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混成學習環境之研究:以微軟Tech-Ed為例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6p.
摘要: 在全球資訊化的潮流之下,直接影響的是知識資訊量的暴增,然而如何能更快速的吸收與真正有效的學習,成為目前身處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之一。拜科技之賜與,在學習的領域上,不論是方式與媒界也都和以往有著顯著的不同。混成學習對企業教育訓練來說是一個有效的學習方式。然而若是能配合AllisonRossett的書檔混成式學習的三階段,以此做為基礎改善目前流於形式化研討會的學習流程讓學習不止面對面時間,相信都能使學習不只有當下,且可以使學習變可以更有趣,是讓學習者有充份懂得學習內容的機會,並使企業訓練發揮最大的加乘效果。Rooney曾明確的指出混成學習(BlendedLearning)將是知識傳達產業的趨勢之一。由數位學習而來的混成學習,運用傳統面對面教學與應用數位媒介的混成學習已是未來學習方式的主要趨勢,然而為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就不是只依靠混成學習的內容或呈現方式,因為尚有許多其它的因素會影響混成學習的成效。每一個組織都有其價值觀與信念,而學習者的行為當然會受到組織文化系統所影響,並且不同風格的學習方式,也常造成某些學習者對學習的抗拒困惑或積極參與。所以本研究主要在混成學習的模式之下,針對參與過Tech‧Ed的資訊技術人員,探討「學習風格」、「組織文化」對於「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並希望能透過本研究能讓更多對混成學習環境有興趣的人做為參考。(作者)
關鍵詞: 混成學習,組織文化,學習風格,學習滿意度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跨領域學術社群之智識網絡結構初探:以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為例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3p.
摘要: 近年來國內跨領域研究有逐漸崛起的趨勢,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udies,STS)便是其中一例。有鑑於國內探討跨領域研究的相關文獻甚少,領域知識發展的歷程又和參與知識生產的學術社群有密切關係,故本研究將探討STS學術社群之智識網絡,希望揭示跨領域學術社群內部的智識網絡結構。本研究針對61名STS成員,使用書目計量學與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根據學者過去發表的文獻,研究者分別使用書目耦合與作者共被引技術進行資料處理,得到兩個代表該社群智識的關係矩陣。研究者接續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技術分別對二者進行整體網絡分析、社會子群體分析、社會結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此跨領域學術社群之網絡連結密度偏低,並且存在少數核心人物發揮凝聚網絡的影響力。根據行動者的連結模式,可將網絡分作7~8個子群體;除此之外,該網絡亦存在聯繫不同群體的「橋樑」角色。本研究發現此社群有跨研究領域、跨研究議題交流的現象。本研究亦發現該社群不僅有領域內的交流,領域間聯繫亦相當頻繁,此現象說明該社群之智識互動式建立在研究主題與議題之上,非侷限於相同學科背景內部。研究結果亦顯示該社群有知識重覆的冗贅性(knowledgeredundancy),為跨領域交流溝通之基礎。(作者)
關鍵詞: 跨領域研究,學術社群,網絡結構,科技與社會研究,社會網絡分析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國家層級檔案館與圖書館典藏與應用服務整併之可行性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2p.
摘要: 檔案館與圖書館有著相似的特性、功能與工作流程,館藏內容、形式從以往有著明顯區隔,漸趨多樣、重疊,分歧愈顯模糊,難以劃分何種機構應典藏何種類型物件,兩館灰色區域逐漸擴大顯然已成為一種趨勢。以美國總統圖書館為例,該館雖稱圖書館,然其館藏囊括與總統相關之圖書、檔案、文物三者,若將圖書留存圖書館,檔案、文物分送至檔案館與博物館典藏,不僅破壞保存的完整性、原始順序,更徒增成本、造成使用者的不便,弊多於利。本研究之主要目包括四項:(1)瞭解國際檔案館與圖書館館際合作與整合的趨勢與發展;(2)比較檔案館與圖書館功能、任務、館藏、典藏環境等,重新檢視兩館之異同;(3)分析我國國家層級檔案與圖書典藏單位對於典藏與應用服務合作或整合的看法,並擷取國外經驗,探討在我國實行之可行性;(4)參酌上述資料,提出我國未來檔案館與圖書館在典藏與應用服務合作與整合上的建議,以供未來規劃、發展方向之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檔案館與圖書館於功能、任務、館藏及典藏環境漸趨一致,而國際上文化典藏單位整合已有成功案例,相關組織與研究亦相繼成立,館與館間的資源整合已成為文化典藏未來的趨勢。我國國家層級檔案與圖書典藏單位對於這樣的趨勢,皆認為現階段應以合作取代整併,以解決所面臨相同的問題。因此在研究結論中,呼應我國國家層級檔案與圖書典藏單位面對整併與合作時所遭遇的困境,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包括政策、館舍、人力資源、應用服務等幾個面向,以確立我國國家層級檔案與圖書典藏單位整併或合作之可行性。(作者)
關鍵詞: 檔案館,圖書館,典藏,應用,整併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1p.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社會支持理論來分析影響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因素,透過問卷來深入剖析教育界具有開發數位教材經驗的教師可能採行之知識分享型態,以及何種知識分享型態有利於組織目標的提昇,得到最佳的合作品質。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的社會支持類型有實質性社會支持與尊重性社會支持;而社會支持來源,有來自工作情境的支持、學習情境的支持及生活情境的支持。社會支持會正向影響組織成員間之互動密切、信任及共同願景,進而增加知識分享者的分享意圖,促使知識分享的行為。本研究由社會支持理論觀點,建立一個影響知識分享行為的理論模式,探討組織內教師成員對社會支持的感受度、組織內教師間團隊互動、組織內教師間知識分享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經由線性結構方程式考驗顯示,就樂於知識分享的教師而言,實質性社會支持與尊重性社會支持對於知識分享並無顯著影響,得透過中介變項-團隊互動來強化社會支持效用,增加知識分享行為。建立教師的社會支持網絡,對提昇教師的知識分享行為是有幫助的。(作者)
關鍵詞: 社會支持,知識分享,團隊互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南市立圖書館九十週年紀念集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0p.
摘要: 本書概述台南市立圖書館90周年介紹。(編者)
關鍵詞: 臺南市立圖書館,公共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縣市圖書館數位參考服務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0p.
摘要: 在資訊科技蓬勃發展和網路資源不斷快速成長的影響下,圖書館應用數位方式提供參考服務為時勢所趨;如何保有參考服務本質並應用創新科技來推行服務,成為圖書館的重要議題。公共圖書館為地方知識門戶,扮演著蒐集和提供社區民眾有關生活和學習資訊的角色;藉由網路強化參考諮詢服務,可進一步接觸原有讀者與潛在使用者,促進民眾對於圖書館各種服務的使用。為瞭解國內公共圖書館推行數位參考服務之現況,本研究以台灣本島縣市與文化局圖書館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各縣市圖書館的參考服務模式、推行情況、館員知能等情形。再進一步以訪談法,探究縣市圖書館在施行數位參考服務時所面臨的困境、館員對於服務的看法等面向,以提出未來發展服務的相關建議,藉此提昇我國縣市圖書館數位參考服務之品質。經調查顯示,國內縣市圖書館在數位參考服務的整體情況,有71%是透過電子郵件方式進行服務,其次14%是提供主題式線上參考資源,而僅有5%的圖書館建立知識庫。雖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服務方式,縣市圖書館仍缺乏一個專屬於數位參考服務的管道,而數位資源的建置也需進一步加強,同時圖書館面臨了專業人員與資訊人員不足的困境。在使用者方面,學生為主要使用族群,常提出關於學校課業的諮詢問題。在館員認知方面,縣市圖書館館員雖偏好傳統面對面參考服務,但對於推動數位參考服務仍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並贊同未來朝向數位合作參考服務的方向發展。由研究結果歸納建議,縣市圖書館發展數位參考服務應重視組織規劃、服務推展與館際合作三大部份:在組織規劃方面,圖書館應積極研擬數位參考服務發展策略並設立專屬管道,進行人力重整或以合作方式解決人力缺乏問題,同時需提供相關教育訓練課程給予參與參考服務的館員們。在服務推展上,應掌握讀者認知習慣,透過利用教育課程提升讀者的資訊素養,同時進行服務狀況的紀錄統計,並著力於數位資源建置。在館際合作方面,可與學校圖書館一同推展利用教育課程,並結合圖書館現有合作服務項目共同發展數位合作參考服務,以創造雙贏局面。(作者)
關鍵詞: 數位參考服務,公共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Wiki協作系統之可用性研究:以台灣棒球維基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30p.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Wiki協作系統建置的台灣棒球維基館之可用性研究,依Wiki金三角模式作為建站基礎,以系統實作法、啟發式評估法、焦點團體法及查詢過程記錄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結合上述各式可用性評估法作為建置本站前、中、後期之評估方式,並藉此探討Wiki協作環境運作模式下,建置網站時需考慮的面向為何,並依此評估結果作為改善資訊架構之設計。根據研究及可用性評估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建議,綜合規劃與設計問題,提出「台灣棒球維基館」網站企劃、架構及規劃原則,並給予Wiki協作系統網站規劃與經營發展之參考原則。本研究結果綜述如下:一、台灣棒球維基館之網站資訊架構設計、網頁檢索設計、網頁介面設計、網頁視覺設計架構與規劃原則。二、網站呈現應妥善規劃且隨時代趨勢修正。三、持續進行網站的可用性評估是網站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四、內容專家的重要性且內容與知識組織上之質與量間的平衡點應兼具。五、人與管理是Wiki協作系統成功與否之核心要素。六、檢索記錄檔發現,檢索詞以棒球人物最熱門(佔65.44%)、檢索語言日趨多元化、檢索者輸入有誤為檢索不到資訊的最大主因。七、進階搜尋引擎的重要性。(作者)
關鍵詞: wiki協作系統,可用性評估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系統現況調查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29p.
摘要: 電子資源與傳統印刷館藏不同的特質,使其必須以不同與傳統印刷館藏的新模式進行管理,但是館員、館藏和技術三個因素影響了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管理工作,造成了許多電子資源難以管理的結果,當館員試著解決這些問題時,卻發現了傳統的整合性圖書館系統無法提供所需的支援,於是電子資源管理系統應運而生。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國內外電子資源管理與系統的相關議題,並透過深度訪談,以了解國內八所大學圖書館和三家廠商電子資源管理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是否能夠符合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管理需求。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如下:1.確認不同於傳統印刷館藏之電子資源管理新模式;2.建構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系統功能要件及標準;3.國內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負責單位與工作流程;4.我國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工作遭遇之困難;5.我國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管理系統與功能;6.我國大學圖書館使用現有電子資源管理系統之困難與對未來新系統之期望;7.廠商電子資源管理系統功能與未來發展方向;8.提升我國大學圖書館使用電子資源管理系統使用率之方向。最後針對前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對圖書館的建議:1.簡化、重整現有電子資源管理的作業流程;2.發展電子資源使用評鑑;3.訂定電子資源館藏發展政策;4.電子資源管理的新模式;5.提升圖書館對於電子資源管理的主導性。對廠商的建議:1.以使用者為導向設計電子資源管理系統;2.發展合作機制,整合圖書館新舊系統;3.提高系統與國內大學圖書館使用環境的整合度;4.加強推廣、行銷電子資源管理系統。(作者)
關鍵詞: 電子資源,電子資源管理,電子資源管理系統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實施收費機制可行性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29p.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讀者的人口變項對收費機制的意見以及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的類型對收費機制的意見之關係。為解答研究問題編製下列二種研究工具來蒐集資料: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收費機制調查問卷(讀者用)、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收費機制調查問卷(機構用),利用上述二種工具調查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及其讀者,並以單因子χ2考驗及二因子χ2考驗等統計方法分析所蒐集到的資料,依分析結果發現:一、公共圖書館提供文獻蒐尋服務已成為公共圖書館未來服務的趨勢。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讀者類型中個人讀者的比率將逐年降低,取而代之以團體讀者為主。三、讀者對服務方式、收費方式、收費標準、申請方式、繳費方式這幾個項目已使用純熟,因此公共圖書館實施收費機制的外在環境已然成熟,讀者的接受度應可大大的提高。四、資訊有價觀念已為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所認同。五、綜合以上各項所述公共圖書館實施收費機制的內、外在環境皆成熟的情形之下,臺灣北區公共圖書館實施收費機制應指日可待。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如下:有關公共圖書館實施收費機制方面–(一)公共圖書館所規劃之收費服務項目,應配合讀者的需求。(二)公共圖書館所制定有關收費機制的各項相關內容,應以便利讀者使用為最重要之前提。(三)加強收費機制的各項宣傳,使讀者能明瞭公共圖書館實施收費機制的目的及其對讀者的好處。二、有關後續研究方面–(一)探討公共圖書館規模及所在地產業結構不同的公共圖書館其所提供的服務項目是否有差異。(二)比較收入所得不同的讀者其付費使用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意願是否有差異。(三)對臺灣其他區域進行相關調查研究與臺灣北區的結果是否有差異。(作者)
關鍵詞: 可行性,收費機制,公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