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1393 - 1404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閱讀爾雅:賀爾雅成立三十四週年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9p.
摘要: 台灣大城小鎮,處處都有讀書會,而由建成國中家長組成的讀書會最是特別,成立十年,這期間讀了爾雅的書就有十七冊之多。值此爾雅成立三十四週年時刻,特地將張世聰老師執筆的讀書筆記出版,盼望引來更多愛書人。(編者)
關鍵詞: 讀書會,出版事業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一個月讀50本書的速讀法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8p.
摘要: 作者針對台灣人的閱讀習慣,引進英國「全腦式速讀」概念,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與個人心得,獨創「眼腦直映」快速閱讀法。每天5分鐘,21天練習題,徹底提升閱讀速度,同時增強專注力,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成為資訊時代裡不敗的達人!(編者)
關鍵詞: 讀書法,學習方法,記憶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高雄市公共圖書館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之認知與態度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8p.
摘要: 閱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管道,藉由閱讀風氣的養成,能縮減社會上的知識落差、培養終身學習的國民,並提昇國家競爭力。兒童閱讀的推廣已成為近年來各先進國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近年來教育部與文建會積極輔導公共圖書館與閱讀推廣的各項動作,亦可看出政府與圖書館上級單位日益重視閱讀活動的推廣工作。然而公共政策要能確實執行,除了政策本身的落實,執行人員的認知及態度特別重要。故如欲落實兒童閱讀的有效推廣,則必須加強瞭解目前公共圖書館推廣兒童閱讀的情況、公共圖書館館員對兒童閱讀的認知及態度。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活動之現況、探討公共圖書館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認知、態度及其相關情形。為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以內容分析法瞭解高雄市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活動的現況,並透過文獻探討發展研究問卷,經過專家效度及信度檢驗確立研究工具之信效度,調查高雄市公共圖書館館員對於兒童閱讀活動之認知與態度。研究問卷針對民國94年至96年間曾經參與兒童閱讀活動之高雄市公共圖書館館員為發放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41份,有效回收率為97.6%,再接續挑選六位合適人選進行深度訪談,輔助解釋問卷調查之結果。研究結果顯示:(1)高市圖主要的兒童閱讀活動有說故事活動、讀書會、新書介紹、讀經班、徵文寫作、影片欣賞、圖書館之旅、班訪、小博士信箱、快樂學習單、行動圖書館、寒暑假活動等;(2)文化中心圖書館的活動有班訪、義務李老師說故事、行動音樂館及小博士信箱;(3)文化中心圖書館活動規劃交由圖書課負責;高市圖由總館辦理的活動是由推廣組負責規劃協調;分館自行辦理的活動,除了在總館既有預算分配外則由分館主任撰寫企劃案或爭取社會資源等協助辦理;(4)推廣活動的方向易受上級單位的直接影響;(5)高市圖的兒童閱讀推廣活動能夠善用大眾傳播媒體,在傳播媒體的運用上已由過去的被動走向主動出擊;(6)在辦理活動之困難中,除了面對預算不足的問題較難直接爭取經費而改以消極的態度面對外,多數的困難各館均能因應;(7)館員對圖書館利用活動之認知程度最高,目前接受的在職訓練或曾接受過的相關課程對推動兒童閱讀活動具有正面的影響及幫助;(8)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喜好均給予正面的評價;(9)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行動皆傾向積極與贊同;(10)不同年齡的館員對圖書館利用活動之認知有所差異;(11)有撫育子女之公共圖書館館員在喜好及行動傾向程度上高於無撫育子女之館員;(12)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認知與態度不會因學歷不同而有所差異;(13)專業背景不同的公共圖書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認知與態度差異不大;(14)工作項目不同的公共圖書館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認知有差異存在;(15)有規劃兒童閱讀活動經驗的公共圖書館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態度較無規劃經驗之館員高;(16)參與兒童閱讀活動不同年資的公共圖書館館員對兒童閱讀活動的認知與態度並無差異;(17)館員之認知與態度對高雄市公共圖書館之兒童閱讀活動呈現正相關。(作者)
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館員,兒童閱讀活動,認知,態度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科技框架理論探討數位學習平台架構之使用者導向:以「玄奘網路大學」為例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6p.
摘要: 網際網路的普及與網路服務平台的多元化,創造了許多教育學習的新模式,數位學習平台(E-LearningPlatform)便是一種新興的教育學習工具,它可以提供即時、隨地與無使用人數限制的使用環境,突破了授課時間與場域的限制,改變了教育學習的模式;因此,數位學習已經逐漸成為目前教育趨勢的主流,近年來有許多大學院校,著手建置網路大學或是網路輔助教學等數位學習平台。新竹市玄奘大學於96學年度採用數位學習平台,建置完成了玄奘網路大學(HCUCyberUniversity),其中包含了實體課程與網路課程的數位學習環境與資訊,提供多元化與即時性的學習服務;據筆者觀察,平台的使用過程中,使用者出現了使用困擾與反感的現象,而數位學習平台的建置,是依照採購廠商所定義的框架(Frame)進行設計,在許多的功能及定義,皆以資訊科技的專業角度進行建置,而非使用者導向的規劃,因此使用者在操作時產生了資料在哪裡?專業術語為何?如何更快的找到它?…等使用操作上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採取個案分析切入數位學習平台的案例,以焦點團體(FocusGroups)進行使用者導向的卡片分類(CardSorting)實驗及訪談,採取由Orlikowski&Gash(1994)提出的科技框架理論(TechnologyFrame)的觀點,來進行分析結果,期望瞭解使用者對於「HCUCyberUniversity」內的連結標籤(LinkLabel)所產生的框架不一致性,期望可以發現使用者所遭遇的困難與使用疑慮,加以分析後,提出改善方向,發現更親近於使用者的數位學習平台架構。(作者)
關鍵詞: 數位學習平台,科技框架理論,焦點團體,網際網路,即時性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之使用研究:以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6p.
摘要: 圖書館是為使用者而存在,圖書館的任何服務都須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以發揮服務真正的功能和效能。交通大學圖書館自民國96年8月推出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至今已近兩年,究竟其實施成效如何?使用者的滿意度又如何?是否有需要改善之處?故希望透過本研究調查了解使用者對交通大學圖書館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的使用情況與看法,以改善與增進服務品質,提供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優質服務。研究之進行乃採用問卷調查法與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具有使用交通大學圖書館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之經驗者。在問卷方面,共回收問卷274份,淨回收率為76.5%,封閉性問題依研究問題性質採用描述性統計、交叉分析、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t檢定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開放性問題則以人工方式進行彙整。在內容分析方面,則整理從民國96年8月16起至民國98年3月31日止之1172件問題紀錄單,依使用量和問題類型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圖書館進行即時數位參考服務使用評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內容分析與使用者問卷調查。2.交通大學圖書館提供數位參考服務為電子郵件、網頁表單形式以及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民國97年數位參考服務工具使用排名仍以E-mail使用率最高,MSN使用率後勢看漲。3.使用者再次使用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詢問問題的比例頗高,使用超過1次的使用者高於只用1次的使用者。4.使用者選擇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的理由為沒時間親自到館詢問館員及快速獲得問題解答之比例最高。5.使用者得知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主要是從圖書館網頁得知,表示將該服務的訊息置於圖書館首頁,有達到宣傳和推廣的效果。6.大學生通常在校內宿舍使用該服務居多,研究生和教職員通常位於校內研究室或辦公室使用較多,校外人士通常位於校外使用較多。7.使用者認為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的主要優點為容易操作,缺點方面以無法用文字將問題表達清楚比例最高,此結果符合使用者遭遇困難的狀況。8.MSN詢問次數頻率愈高的使用者,對服務的感受同意度愈高。9.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經驗愈久與MSN詢問次數頻率愈高的使用者,對服務滿意度愈高。依據結論提出五點研究建議:1.持續推廣MSN即時數位參考服務。2.增進參考晤談的能力。3.評估增加語音通話和視訊功能之可能性。4.持續改善服務品質。5.定期評鑑。(作者)
關鍵詞: MSN,Digital Reference,即時數位參考服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Wiki擴充模組之開發與應用:以臺灣棒球維基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4p.
摘要: 隨著自由軟體日漸盛行,採用其建置資訊系統的網站越來越多,但自由軟體並無法完全滿足系統與使用者需求,尚須倚賴客製化服務來彌補其不足之處。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主要針對以自由軟體建置的台灣棒球維基館為對象,採用雛型法與套裝軟體應用法進行Wiki擴充模組之開發與應用,盼藉此改善系統功能使得網站維運更為完善。本研究由觀察法、焦點團體法及系統管理者角度等三個面向進行Wiki系統需求分析,接著進行擴充模組之選擇與評估,最後則進行系統實作並讓使用者實際操作以獲得回饋意見。經由系統實作以及與使用者互動經驗,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確實能針對現階段系統需求與不足之處作改善二、MediaWiki提供的擴充模組確實可省去自行開發的成本三、自行開發擴充模組使得網站更易於管理四、事先進行擴充模組之選擇與評估有利於系統發展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焦點團體對象可擴展至社群二、考慮升級MediaWiki軟體之前可先以擴充模組改善系統功能三、積極提供使用者新的系統功能四、自行開發擴充模組考慮以MediaWiki提供的擴充模組形式開發設計(作者)
關鍵詞: wiki,擴充模組,雛型法,套裝軟體應用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專利文獻、資料庫及軟體之創新指標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4p.
摘要: 專利指標是創新指標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為瞭解當前專利指標之應用現況與國內外現行專利資料庫與專利分析軟體的專利指標之使用程度,本研究透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層級架構,有系統地將具多元的專利指標做一整理;並藉由專利相關軟體的試用過程,整理歸納出國內外專利相關軟體的指標功能之應用現況。綜合上述各部份之研究結果,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專利指標的類型可區分為三大層級,共計四十三項專利指標;我國專利指標應用論文主題橫跨七大領域;在我國專利指標論文中應用到多元化的專利指標類型;專利資料庫以提供國家層級的分析指標為主;現有的專利分析軟體之類型與功能具多元性;多數專利分析軟體可提供跨層級的專利指標。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專利分析軟體應採納非專利資料的資訊;圖書館應重視專利資訊等相關服務;圖書館應多加利用專利相關軟體,以提供專利分析等加值服務。(作者)
關鍵詞: 專利指標,專利資料庫,專利分析軟體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檔案推廣策略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3p.
摘要: 檔案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亦是歷史與知識的寶庫,具有行政稽憑、法律信證、史料供證及學術研究的價值。倘能有效開發推廣運用,辦理各項檔案推廣活動,藉以宣揚檔案內所存在的知識與價值,喚起社會大眾對檔案的重視與瞭解,進而達到應用檔案的目的,則是實現檔案功能與價值的重方法。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法」彙整探討有關檔案推廣的意義、目的、途徑等基礎理論,以及探析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五國檔案推廣的現況。其次以「訪談法」訪問我國檔案管理局、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教育部、外交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等單位,以瞭解各單位檔案推廣之情形。再其次透過少量「問卷調查法」,從訪談單位中的四個單位,抽樣調查曾參與檔案推廣活動之使用者,分析探討其參與經驗與心得、建議。最後以「比較法」將我國與英美等五國有關檔案推廣的項目作一分析比較,歸納出各國具有特色及最常使用之推廣項目,進而導出最適合我國檔案推廣之策略。根據本研究調查結果提出六點結論:(一)檔案推廣為各檔案管理單位施政目標之一;(二)特殊的節慶日為檔案推廣最佳時機;(三)檔案推廣確實可達預期之效益;(四)網路推廣已成為時代潮流;(五)策略聯盟及招募志工為解決困境的最佳途徑;(六)檔案推廣的項目應更多元化及生活化。針對前項研究結果提出七項建議:(一)擴大整合社會資源與志工招募;(二)推動全國性的檔案週/月活動;(三)加強培養學童時期檔案的觀念;(四)強化檔案網路推廣及網站內容;(五)加強充實質量兼優的館藏資源;(六)積極創意發展檔案之附加價值;(七)積極輔導單位建置史料陳列室。(作者)
關鍵詞: 檔案,檔案推廣,檔案行銷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之比較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3p.
摘要: 兩岸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經過近三十年發展,已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近年來兩岸學術交流頻繁,但鮮少有文獻探討兩岸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因此本研究探討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之概況及目標之差異,並比較入學資格、畢業要求與專業課程設置之異同,最後再對兩岸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之評鑑制度做一了解。(作者)
關鍵詞: 碩士教育,圖書資訊學教育,比較圖書館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廢墟上的精神家園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1p.
摘要: 本書紀錄了四川大地震當時圖書館人的歷史與精神。擬在“5.12”大地震發生週年之際,祭奠亡靈,紀念抗震救災中圖書館員的活動。(編者)
關鍵詞: 汶川大地震,四川圖書館,圖書館員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繪本有什麼了不起
出版日期: 200909
頁次: 160p.
摘要: 研究兒童閱讀已有十幾年經驗的林美琴老師,活躍於各大講座,更多次受邀到新加坡、香港分享兒童閱讀策略,協助兒童閱讀的推廣。這一次,美琴老師利用最真實的現場教學經驗,精闢分析多達100本的繪本,提供家長、老師最精闢的繪本使用方法,讓你按部就班,精準掌握「看」繪本的技巧:第一單元:「小繪本大世界」的奧妙,「繪本」之於「閱讀力」是助力而不是阻力!第二單元:「從繪本建構閱讀力」的技巧,由「頁面」延伸出來的意義才是閱讀力的關鍵!第三單元:「繪本閱讀練功坊」的祕笈,精選五本繪本傳授最有用的閱讀策略!關心孩子閱讀的家長及老師們,都可以透過本書帶領孩子開啟閱讀力的鑰匙,美琴老師獨門的繪本圖像引導,利用圖像到意象轉化的訓練,讓孩子建立閱讀自信。看完本書,你就會發現「繪本真的很了不起」!(編者)
關鍵詞: 幼兒讀物,讀物研究,繪本,閱讀指導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資訊尋獲與再尋獲之檢索歷程研究
出版日期: 2009
頁次: 160p.
摘要: 隨著網路資源迅速成長,利用搜尋引擎檢索網路資源,也成為使用者最有利的檢索工具。從個人資訊管理觀點來看,使用者常有再取用及再利用資訊之需求,其中如何再尋獲個人資訊是許多人深感困擾的問題。過去已有不少研究針對搜尋引擎、傳統資訊檢索系統及OPAC檢索系統等探討檢索行為差異,網路資訊再尋獲(re-finding)是一常見的資訊需求及難題,相較研究如何搜尋或尋獲資訊,其較少受到研究關注。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兩階段實驗法、檢索記錄分析法、觀察法、訪談及問卷調查法等多元方法,就使用者在網路瀏覽器使用、網站/網頁取用途徑、檢索詞彙、檢索語句及檢索歷程等面向,分析比較資訊尋獲與資訊再尋獲之檢索行為特性。研究結果顯示:(1)搜尋引擎為資訊尋獲與資訊再尋獲之主要工具,其次為直接取用URL或網址,顯示使用者會直接取用平日熟悉的資源當作檢索起點,而使用檢索歷史為資訊再尋獲階段之重要取用方式之一;(2)分析兩階段實驗之檢索歷程記錄,與資訊尋獲階段相比,使用者再尋獲資訊之時間略為降低,但所花費之認知心力則有上升情形;(3)兩階段實驗之檢索策略、技巧運用、及詞彙選用相似,但其檢索路徑不同;(4)不同任務類型之檢索成效有所差異,接觸次數與熟悉度越高之檢索任務,有較好的檢索成效。此外,研究發現路徑型任務之檢索表現優於其他三類任務,而精確型任務之檢索困難度最高。最後,本研究提供一些建議,包含網路資訊檢索系統之改善、網路資訊素養及後續研究建議之參考。(作者)
關鍵詞: 資訊尋獲,資訊在尋獲,檢索歷程,檢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