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14497 - 14508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迎接全數位聲音時代的來臨:由CD/DAT到Mini CD/DCC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2
卷期: n.1
頁次: pp.20-21
摘要: 自1877年留聲機問世後,人類即不斷追求以精確方式記錄高品質聲音的技術。1977年雷射唱片(CompactDisc,簡稱CD)製作技術成熟後,聲音媒體則由類比音訊(analogaudio)逐漸轉為數位音訊(digitalaudio),CD也因其具有音質清晰、聲道分離完美、動態範圍大、記錄時間長等優點而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聲音儲存媒體。本文旨在介紹數位化錄音媒體中的新產品,即1980年代出產之數位聲音機及錄音帶(Digitalaudiotape,簡稱DAT)、1992年推出之「可錄式迷你雷射唱片」(recordableminidiscsystem),以及小型數位卡帶(digitalCompactcassettetape,簡稱DCC)之構造與特性,供眾參考。(編者)
關鍵詞: 雷射唱片,錄音媒體,數位化聲音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視聽教育﹖教育工學﹖教學科技﹖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2
卷期: n.1
頁次: pp.12-19
摘要: 在我國,「視聽教育」一詞已沿用三十幾年,係源於民國41年,教育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訂技術援助合約,成立技術援華處,由美籍歐輔仁(Dr.E.F.Overend)擔任顧問,協助我國發展視聽教育,當時擔任歐博士秘書的嚴慶潤先生,首將AudioVisualInstruction譯為視聽教育,「視聽教育」之名詞遂於此時正式開始。雖在美國的文獻中,不易找到視聽教育(AudioVisualeducation)的出處,但在國內有關「視聽教育」的教科書與著作中卻有詳盡的譯義與說明。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產品的進步,今日國內許多人,對視聽領域和觀念已有更多不同的意義的看法。視聽一詞的泛濫,已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使得我國視聽教育需正名與重新定義。美國從1960年代就逐漸有學者提出教育工學(EducationalTechnology)或教學科技(InstructionalTechnology)等名詞。在多次爭論後,使得全美的視聽傳播界在1972年,將原來的視聽教學學會(DivisionofAudioVisualInstruction,簡稱DAVI)改名為教育傳播與科技學會(Ass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tcationandTechnology,簡稱AECT),將「科技」與「教育傳播」的兩個名詞結合。此名稱的轉變,也使「視聽媒體教學」和「視聽傳播」的時代進入了「教育工學」與「教學科技」的時代。多年來,國內所談「視聽教育」,無論是視聽媒體的設計、製作及視聽傳播方法的運用等都僅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教育科技」則是應用在廣泛的教育意義上,不若「教學科技」明確。而「教學科技」與學校教育的關係也較為密切。(編者)
關鍵詞: 視聽教育,教育工學,教學科技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科技資料庫製作現況之探討(上)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12
卷期: v.30 n.2
頁次: pp.168-190
摘要: 在資訊紀元中,如何充分利用嶄新的科技,有效提昇科技實力,成了各國重視的課題。由國內歷次召開的全國科技會議皆強調建立科技資料庫的重要性這一點,可以看出政府各部會對於資料庫的開發早已有了共識。至於資料庫的建立應如何有校規化、政府如何居間協調,並給予財物支援,讓資料庫的建立更具長遠的效益,則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主題。本文以資料庫的現況探討及問題發掘為重點,並提出建議供決策者參考。文中作者根據「中華民國科技學術統計要覽」七十九年版的科技研究機構及組織體系表發出問卷調查,歸納提出的建議如下:一、及早修訂及研擬資訊發展相關法規;二、出版國內線上索引資料庫;三、開誠布公、彼此合作,以最經濟原則製作資料庫;四、因應終端檢索者時代的來臨;五、建議政府寬列預算,使資料庫建立足夠經費;六、加速光碟技術開發利用;七、訂定國家資訊政策;八、製作索引典;九、系統建立應具國際觀;十、加強國內外資訊技術交流及合作;十一、培養資訊人才並加強資訊教育;十二、加強原件資料的收集;十三、掌握大陸科技資料庫的發展動向等。(編者)
關鍵詞: 資料庫製作,科技資料庫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國圖書館教育之發展與問題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12
卷期: v.30 n.2
頁次: pp.152-167
摘要: 自從1887年,MelvilDewey在紐約的ColumbiaCollege建立了圖書館學校以來,至今有一百多年,目前美國授予圖書館學之學校共有83所,其中經美國圖書館學會(ALA)核准立案者有50所。就學位層次言,可分為學士(B.L.S.)、碩士(M.L.S.)、高級碩士(advancedM.L.S.)或超碩士(C.A.S.),及博士(Ph.D或(D.L.S.)四級。圖書館教育在美國逐漸式微之際,我國圖書館學校卻似乎方興未艾。因此本文從美國圖書館教育的歷史切入,介紹學位各個階段的發展;繼而提出美國圖書館教育的問題,包括:一、AUS和ALA關係不良;二、理論與實務無法配合;三、一年碩士課程太短;四、學無專精,缺乏數理能力;五、圖書館學校關門;六、圖書館學校畢業生改行。希望能以前述美國的經驗,給予台灣教育界一些參考。(編者)
關鍵詞: 圖書館教育,圖書館學校,美國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Addressing the Need for Online and CD-Rom Technology In Our Nation’s Secondary Schools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12
卷期: v.30 n.2
頁次: pp.139-151
摘要: 作者藉由幾年前在一所初中任教的經驗,說明教師們對於學習電腦的恐懼情況。本文旨在表明中學裡對於教授線上及光碟檢索技巧越來越多的需求,以及應該使教師們也能得到有關線上和光碟檢索技巧更好的訓練,無論是對於尚在受教育的未來老師,或是已經投身教育工作的現職老師。文中舉出已經成功使用線上科技的中學範例。作者認為某些以為線上檢索一定要由專家級的檢索人員進行的想法是可爭議的,作者認為無論線上檢索或光碟檢索應該讓各類學校都能獲得,立即無論學校本身是處於貧窮或富有的學區。(編者)
關鍵詞: 線上檢索,光碟檢索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 of CD-ROM on Offline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12
卷期: v.30 n.2
頁次: pp.122-138
摘要: 近年來光碟技術的改進與普及對圖書館、線上資料庫製作者及提供者皆造成了極大的震撼,而其資料庫內容也由圖書館目錄、科技資訊到政府出版品包羅萬象,由於使用日益普遍,相對地,光碟技術亦日新月異。本文旨在探討光碟資料庫是否可取代傳統使用的昂貴線上檢索;使用者是否覺得光碟檢索較簡易、快速、合乎成本效益及是否對圖書館現存線上服務造成影響。作者首先介紹線上資料庫之發展歷史、成本、相關系統、生產力等問題;接著描述光碟資料庫之起源、影響、和線上資料庫之相異處,並以兩個研究說明光碟檢索由於其高效率和低成本,正逐漸被接受;最後作者指出目前光碟系統在軟體及硬體二方面仍缺乏一致性的標準,短期之內還不至於完全取代線上檢索服務。(編者)
關鍵詞: CD-ROM,光碟資料庫,線上檢索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北平圖書館史略:民國17年至38年(三)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09
卷期: v.30 n.1
頁次: pp.76-104
摘要: 詳見「國立北平圖書館史略:民國17年至38年(一)」
關鍵詞: 北京圖書館,京師圖書館,北平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協作和共享是圖書館事業發展必然趨勢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09
卷期: v.30 n.1
頁次: pp.53-58
摘要: 由於科學之發展,各種出版物增加迅速,不但要掌握所有資訊,也要提供更多的訊息導致孤立之圖書館漸漸無法生存。五十年代初期西方即注意此項問題,進而展開下列工作:一、進行館際合作,使藏書專業化,避免重複。二、開展館際合作,進行相互之支援與人力交流,以完成單一館所無法完成之龐大工作。三、館際合作為各種科學、經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服務。四、籌設光碟網路之建立與電腦資訊網路之發展,促進館際合作。而中國大陸的圖書館界也在五十年代中期了解此問題,只可惜中間有十年動亂中斷,在1980年12月湖南省高校圖書館界才開始此一工作,促進了圖書館界之發展。目前必須由下列六點開始發展:一、樹立大合作觀念:使圖書館之文獻成為重要資料來源。二、編印出版全國、地區和各系統的館藏文獻目錄。三、開展館際互借。四、圖書館合作組織要逐步向圖書資訊網過渡。五、必須解決文獻資源共享之方法,提供文獻傳遞服務。六、建立有效、可靠之系統。(編者)
關鍵詞: 館際合作,資源分享,大陸圖書館事業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資訊需求與使用研究的典範變遷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09
卷期: v.30 n.1
頁次: pp.36-52
摘要: 本文探討資訊需求與使用研究的變遷模式,學者將1990年之前的研究歸為「傳統導向之典範」,由於貢獻不大,故針對傳統研究之概念架構及假定,提出各種質疑與挑戰,並提出本身理論及看法,稱為「替代性典範」。作者分析此二典範主要衝突如下:一、絕對資訊與相對資訊假定的衝突;二、資料傳輸者或資訊接收者建構實在界假定的不同;三、超越時空與情境限制假定的衝突;四、說服與主動使用假定的衝突。作者並認為應提倡讀者導向與情況導向的研究,才能瞭解讀者真正的需求,幫助讀者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使館員之服務與蒐集之資訊,能真正發揮用處。(編者)
關鍵詞: 資訊需求行為,使用者研究,使用者分析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Challenging the Trends Towards the Electronic Library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09
卷期: v.30 n.1
頁次: pp.1-16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展,新的資訊媒體不斷地產生,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便是電子媒體。圖書館利用光碟(CD-ROM)及線上資訊系統等電子媒體服務讀者,使得資訊能快速傳送並易於獲取,而更增加知識與資訊對人類的重要性。在各種環境的配合下,圖書館也將朝向電子圖書館(ElectronicLibrary)發展。本文旨在探討電子圖書館的發展,作者首先定義電子圖書館之形成及功能;其次說明傳統圖書館轉變至電子圖書館所面臨的挑戰;最後討論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圖書館在電子化衝擊下之轉變。(編者)
關鍵詞: 電子圖書館,圖書館角色,圖書館功能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北平圖書館史略:民國17年至38年(二)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v.29 n.4
頁次: pp.411-449
摘要: 詳見「國立北平圖書館史略:民國17年至38年(一)」
關鍵詞: 北京圖書館,京師圖書館,北平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人文學者搜尋資訊行為的探究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v.29 n.4
頁次: pp.388-410
摘要: 利用圖書館主要的關鍵在於使用者對資訊的需要及使用者對圖書館資訊的依賴程度,本文針對人文學者資訊搜尋行為之種種特性加以研究並得出結論為:一、影響人文學者利用資訊行為的因素在於他們非常依賴瀏覽文獻,並受整個大環境的影響,雖然他們對圖書館的需求量大,但是和館員之間的人際互動卻非常之少。二、在人文學者使用的資訊來源方面,專書多於期刊且年限較久遠,大多為第一手之英文資料。三、目前圖書館對人文學者有所助益之處,編製人文學的館藏聯合目錄實是當務之急。四、在資訊檢索系統方面,線上資料庫整理文獻的方式不適合於人文學文獻,故使得人文學者不甚熟習資料庫檢索的功能,無法滿足其需求。因此,圖書館在提供服務項目前,應對服務使用者加以研究。(編者)
關鍵詞: 資訊尋求行為,使用者研究,使用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