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14485 - 14496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推廣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的新觀念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8
卷期: n.4
頁次: p.2
摘要: 民國79年「全國教育政機關及全國高中職國民中小學推廣視聽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國內各級學校視聽相關業務的權責並不一致。雖然視聽教育在我國推廣已有四十年的歷史,但似乎只將視聽教材,視為協助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而各級學校都設有圖書館,但未發揮支援教學的功能。很少學校將配合課程使用的視聽器材置於圖書館,偶有蒐藏視聽資料,但教師們使用的情形卻不踴躍。圖書與視聽資料同樣都是支援教學活動的媒體或資源。因此,媒體中心、教學媒體中心、學習資源中心也往往成為學校圖書館的代名詞,而在美國更常以「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一詞來顯示其蒐藏之性質及其與學校教學活動的密切關係「圖書館媒體專家」也就取代傳統的圖書館員。有效的教學活動應善用各種資源,結合傳統圖書館與媒體中心或教學資源中心的美國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值得國內教育界參考。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的觀念有待推廣,而如何培育及訓練圖書館媒體專家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編者)
關鍵詞: 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投影教材之圖案設計與製作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3
頁次: pp.39-41
摘要: 本文敘述投影教之圖案設計與製作方法。圖案設計之原則為圖案必須完整地在標準片框範圍之中,圖案的文字大小必須依照文字投影設計之原則。圖案、圖表之設計必須簡明、色彩不可過於花俏。一般圖案有下列三種來源:(1)直接用投影筆手繪於透明片;(2)由書本、報章、雜誌等資料上影印「放大或縮小」;(3)影印後經剪貼,再影印。作者亦於文中描述圖形(文字)的放大與縮小。手繪製作、底稿製作、影印機製作及彩色影印機製作的步驟、器材與材料。(編者)
關鍵詞: 投影片,投影片製作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推廣「媒體與科技」使用的條件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3
頁次: pp.22-27
摘要: 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媒體影響著我們在課室以外的各種行為,因此,可以斷定,在課室中妥切地使用媒體,會提高教學的效果。文中提出在隔空教育,課程發展及協助學生做老師無法勝任的事三個領域中,運用媒體的成效很高。媒體是經濟而有效的溝通方式,可激發學習者的動機,科技不是問題,人和條件才是問題。媒體專業人員,熟知設計與製作媒體的方法,並能協助教師以具有創意的方式使用媒體。文中指出使用媒體的八項障礙:一、滿足於現狀;二、知識和技能不足;三、資源不足;四、時間不足;五、報酬和誘因太少;六、沒有機會參與有關媒體的決策歷程;七、關鍵人物投入的心力不足;八、缺乏強而有力的人領導。作者指出上述八項可作為指標,協助推廣硬體、軟體,乃至於足以統整媒體與科技的系統。(編者)
關鍵詞: 媒體運用,科技革新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人工實體淺介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3
頁次: p.29
摘要: 人工實體(ArtificalReality,簡稱AR,又稱Virtualreality),為利用電腦、精密的程式及週邊設備,建構想像世界的系統,人類則以感覺為基礎,與其互動溝通;換言之,人工實體為電腦運用的特殊領域。作者簡介AR的發展,可溯自1960年代後期,電腦科技專家運用電腦動畫及立體視覺眼罩,嘗試做出小型立體幻像世界,即為AR之先驅;其次說明使用AR系統的裝備、AR目前在美國及日本的發展,以及AR在工業界、大學裡、娛樂方面與教育領域的作用與影響。(編者)
關鍵詞: 人工實體,Artifical reality,AR系統,虛擬實境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4
卷期: n.2
頁次: pp.46-52
摘要: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在於社會科學,尤其是行為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與建構主義。雖然教學設計之發展沒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年代表,但是有一個代表其成長的進化過程,本文附有作者整理的進化過程圖表。此外,系統分析在教學設計的發展過程中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二次大戰期間,曾成功地使用系統分析來管理大型軍事計畫,戰後利用系統法則或有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或管理計畫的情形越來愈普遍。系統分析對教學的好處即在使龐大而複雜的計畫分成較細、較小的單位,如此較方便控制。系統分析方法的另一項優點即是假定複雜的教學問題與其靠個別教師身兼設計人、製作人與授課人來處理,不如結合一群專家的專業知識及智能來得易於解決。另外,從相當新的資訊科學領域裏,教學設計者已能洞察資訊的結構、組織與管理,特別是在媒體方面。近來在使用影像與錄影媒體及電腦資訊系統之研究,將科技更有效地運用於教學上。作者以為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間的主要差異在於理念上的不同,前者是以學習者為出發點來設計教學;後者則是從教材內容出發,以學習者的需要為依歸,這也就是造成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關鍵所在。(編者)
關鍵詞: 教學理論,教學媒體設計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投影教材之文字設計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4
卷期: n.2
頁次: pp.43-45
摘要: 本文敘述投影片設計時文字投影製作應注意之原則。首先切記投影片的內容應儘量以橫幅畫面設計,內容須條理分明、簡單扼要,文字大小、字數依大標題、次標題,說明文字之編排原則處理。大標題一般以6到8個字為原則,次標題之文字數量以8到12個字為原則,視說明文字的長短及整體性美觀,再安排為單排或雙排。說明文字以17個字左右為原則,依數字分列編排。文字字體應考慮一致性,英文字則以每一字母的長寬來設計安排,且盡量避免豎立排列。文字的位置安排適中,使用顏色時,須注意同一類別應用同一顏色歸類區分。文字編排不可太靠近片框邊緣,應至少與邊緣保持1至2cm的距離。(編者)
關鍵詞: 投影片,投影片設計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認知導向的媒體選擇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4
卷期: n.2
頁次: pp.37-40
摘要: 大部份教學設計與發展模式中,都包含「媒體選擇」此項要素。媒體選擇的範圍從單純的媒體描述到根據多方面學習來做決定,過程從簡單到複雜,應有盡有。媒體最大的功能便是在傳達學習訊息,並透過其屬性來激發、輔助學習者內在的認知技能,以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在眾多媒體選擇模式中,可將選擇的標準縮小至三個原則:一、提供必要的感官刺激;二、具有互動性;三、合乎經濟效益。作者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媒體的選擇,擺脫過去「媒體比較」的論點,闡明媒體的價值。此亦是未來媒體研究的方向;考量學習者的能力,先備知識及學習動機,配合適量教學支援,選擇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媒體,以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編者)
關鍵詞: 媒體選擇,媒體比較,媒體知覺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影碟與光碟科技之發展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4
卷期: n.2
頁次: pp.25-31
摘要: 影碟科技起源於1970年代初期,其中以雷射光學科技為主。1978年雷射影碟(LaserVisiondisc,LVD或LD)正式問世後逐漸普及,目前雷射影碟尺寸可分為30公分及20公分兩種,訊號錄製又分為CLV及CAV兩種型式。CLV碟片(ConstantLinearVelocity)多用做直線播放,30公分碟片每回可播放1小時。影碟的另一種型式為CAV碟片(ConstantAngularVelocity等角度)。30公分CAV碟片可記錄54000張單格畫面或30分鐘動態影像,每一畫面均加以編碼,每一段落設定為章節(chapter),可以任意選取。CAV之特性為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另有定格、逐格、邊看邊找、快放、慢放、倒放等放映功能、畫面全無雜訊,任一單格畫面或影像片段均可在3秒內選取放映。唯讀光碟(CD-ROM)是以12公分碟片記錄、儲存資料,其基本設計目的是將運用廣泛又不需隨時更新的資料建檔,存入碟片中,作為分散式資料庫(distributeddatabase)。唯讀光碟每片可儲存將近600Mbytes之資料,一片光碟片即可儲存約20冊的百科全書資料,運用數位化技術可儲存圖形及輔助文字。互動式光碟(CompactDiscInteractive,CD-I)是繼唯讀光碟後另一重要碟片軟體,其為結合數位化資料、電腦軟體及互動式光碟機而形成單一的標準化系統。每片互動式光碟片可儲存650Mbytes的資料,目前CD-Iplayer可播放互動式光碟、雷射唱片、唯讀光碟相片光碟,真正具有多功能、高互動的特性。(編者
關鍵詞: 互動式光碟,影碟,CAV,CLV,唯讀光碟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視聽教育的演進與發展(下)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4
卷期: n.2
頁次: pp.21-24
摘要: 見”我國視聽教育的演進與發展(上)”
關鍵詞: 視聽教育,視聽教育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透明片教材之設計與應用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2
卷期: n.1
頁次: pp.32-34
摘要: 由於投影媒體(Transparencies,簡稱TP)可在一般室內燈光下放映,不影響到學習者的視覺。再加上投影機的操作非常簡便,只要找到電源開關及對焦旋鈕即可,因此投影媒體在簡報與教學上的應用十分普遍。透明片為製作之材料,在上面無任何文字、圖形。而投影片乃透明片經過設計製作後,在透明片上含有文字、圖形等資訊。透明片係一種白色的透明的乙酸脂薄片,大小在巿面上較常見到的有81/2”×11”及81/4”×11”二種尺寸。透明片的種類有手繪、影印、熱感應(紅外線)、氨顯影透明片四種。其選擇應選用耐高溫之材料及不易退色的熱感應透明片,目前美國的明尼蘇達3M公司的產品且有不會退色的優點。投影機依放映方式分為直射式及反射式兩種,選擇時應選燈光較亮、散熱風扇聲音小、附廣角鏡頭、臺面最好是不要小於或大於10”×10”,選可以切換燈泡之雙燈座機種為佳,購買之數量超過二臺以上時,應儘量採用同一型號之機種。(編者)
關鍵詞: 透明片,投影片,投影機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我國視聽教育的演進與發展(上)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2
卷期: n.1
頁次: pp.3-11
摘要: 我國視聽教育,一說始於民國二十四年,另一說始於民國四十二年。民國二十四年,我國教育部與中央廣播電台合作實施所謂「播音教育」,由社教司推動,稱之為「電化教育」,即是「視聽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VNESCO),於民四十一年派美藉專家歐輔仁博士(Dr.Edmundf.Overend)來華,聘請嚴慶潤先生擔任助理。歐氏開設「視聽教育」課程,供師院學生選課修習;一面辦理教師在職訓練,一面由歐、嚴二位先生攜帶器材作巡迴宣導,於是開始「視聽教育」時代。後因歐博士的推動及籌措經費,方能向國外購買器材進口。歐博士亦主動向聯合國爭取到二個出國進修機會,以培訓人才。視聽教育館、國立教育資料館的相繼成立、師範學校直接辦理在職人員訓練、視聽教育研習會之檢討會成立等皆對日後之視聽教育推廣有影響。此外,對我國視聽教育的落實執行貢獻頗多的為艾亭博士(FranklingOetting)則對於「團體動態學」方法的介紹與實施,提供甚多啟示。此外,全省各國校辦理觀摩會、研討會,一時引發國校辦理視聽教育觀摩會的風氣。邇後的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聯合國國民教育改進五年計畫亦為視聽教育之具體推動計畫。隨著空中教學系統之成立,擴大了教育範圍。廣播教學、電視教學實現終身教育的理想。師院學生實習課程中需編寫「教案」(現改稱「教學設計」、或「系統化教學設計」),最初的教育是按照各科特定的「教學過程」編案,此過程千篇一律,非常機械。民國四十年間,因視聽教育的引進,發現更重要的是看採用何種「資料」或「教材」。當時大家集議改名為視聽教育化的「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後一些歸國學人則大力提倡「行為目標」。邇後因系統化教學設計國際性學術會議之召開、視聽教育專題研究之蓬勃及視聽教育實施概況調查研究出版皆使我國視聽教育到達成熟時期;進而開花結果。(編者)
關鍵詞: 視聽教育,視聽教育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選購教學用視聽器材的基本原則
書刊名: 教學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199202
卷期: n.1
頁次: pp.30-31
摘要: 選購教學或實習用視聽器材,應注意下列基本原則:一、完整規劃原則:不論是單件採購、整批採購或系統建立,都應有完整規劃。不僅選擇與採購要有完整規劃,更需考慮到推廣、使用、管理及維修問題。二、系統原則:要建立一個符合系統化分析或系統化的實施步驟,其流程如下:(一)器材需求評估,(二)條件及限制分析,(三)器材功能及條件設定;(四)器材資料蒐集,(五)器材購買與驗收,(六)使用推廣與管理制度建立。三、試用原則:要求廠商提供實物作展示、示範,依據列出的功能逐項檢查。四、售後服務與保固原則:採購簽約前,雙方一定要將各項保固及售後服務條件說清楚,要納入採購合約中。操作手冊與維修手冊均不宜忽略。(編者)
關鍵詞: 視聽器材選購,視聽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