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7729 - 7740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寓言廣場
書刊名: 寓言廣場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20p.
摘要: 為積極鼓勵畫家作畫,以擴大連環圖畫之教育功能,經報奉教育部核准,公布「優良連環圖畫獎勵要點」一種。依據該要點,對於優良連環圖畫或給予獎金,或給予出版補助費用。並於年度預算中,編列專款,聘請名家編繪各類連環圖畫,稿成招商印製,擴大發行。(編者)
關鍵詞: 漫畫,卡通,兒童讀物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書刊名: 富春論叢
出版日期: 2002
卷期: 25
頁次: 355p.
摘要: 本書收錄靜宜大學文學院第六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計15篇。研討總主題為:兒童文學的閱讀與應用,包含了幼兒、兒童、少年三大階段,歸納主題大致如下:兒童文學的教與學;童書與語言教學;兒童文學與閱讀;閱讀哈利波特;兒童文學與成長。從教學技巧、選書評鑑、閱讀交流論及圖畫書、童詩、寓言等……,探討面向廣泛,充實推展兒童閱讀運動之內涵。(編者)
關鍵詞: 兒童文學,兒童語言,閱讀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媒體中心:創新與經營
書刊名: 媒體中心:創新與經營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281p.
摘要: 傳播革命造成了資訊社會,人人隨時隨地都要接受科技整合的挑戰,傳播、電信和電腦的知識和學識,曾幾何時,已經成為全民必備的常識。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傳輸體系以賦予世界以新面貌、新思維和新倫理。我們從時代的趨勢、視聽的演變、教育的改革、傳播的理念和科技的發展等五個面向來觀察,媒體中心無論在昨日、今日和明日,都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扮演著關鍵的重要角色,而今學校不再獨享教育的專利,媒體中心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變局,必須接受更大的挑戰。除了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蓬勃發展的社區大學極需媒體中心的支援與服務之外,企圖心旺盛的商業媒體集團也洞燭機先,積極地規劃藍圖,以更宏觀、更龐大的力量推展整體的媒體服務,本諸「終身學習為體,媒體中心為用」的理念,對於新媒體中心的認知、定位與打造,自屬刻不容緩。美國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他的新作中斬釘截鐵地指出:「如果八○年代的主題是品質,九○年代是企業再造,那麼公元二千年後的關鍵就是速度。」傳統的媒體中心,無論服務的對象、內容與方式既然都已不符合e時代的需要,有計畫地改變勢在必行!(編者)
關鍵詞: 大眾傳播,傳播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博物館藏品資訊的建立、管理與分享:以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為例
書刊名: 博物館藏品資訊的建立、管理與分享:以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為例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42p.
摘要: 在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兩大趨力推波助瀾下,博物館的蒐藏工作已無法繼續單純地扮演文物的保管者、守護神角色,而必須符合時代的潮流,進而成為資訊的守門員及提供者,藉由即時、互動的新科技之助,來面對相似機構的競爭與挑戰,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博物館藏品資訊的分享與交流儼然成為另一種達成博物館目標不可或缺的策略工具。台灣博物館在蒐藏作業方面侑於人力、物力、及認知不足的限制,在藏品資訊的建立與管理方面,目前仍是各館各行其事,缺乏全國統一的標準及指引;但在藏品資訊的分享方面,國科會推出了「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希望藉由此計畫的推行,達到創造優質的網路環境,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然而,藏品資訊的分享與藏品資訊的建立及管理過程的關聯性為何?本研究先透過文獻分析了解西方博物館在藏品資訊的建立、管理及分享現況,進而以此標準檢視國立台灣美術館及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兩個案在此方面議題所遭遇到之困難與不足之處。研究結果顯示,藏品資訊的建立、管理及分享是密不可分的一連串相關流程。在藏品資訊的建立方面,台灣博物館界在蒐藏作業方面的相關標準必須及早制定,除了能夠共同提升台灣博物館界在蒐藏面向的水準外,這些標準與日後的藏品資訊管理及分享亦是息息相關;而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中所研發之「中文詮釋資料」雖然可作為博物館間資訊交流的基礎,但若要以此資訊項目來滿足博物館在藏品資訊建立的標準及管理層面的運用仍屬不足。此外,跨國、跨機構、跨領域的合作是博物館蒐藏作業未來的趨勢,國內博物館必須彼此敞開溝通的管道、建立一致的共識,才能共同朝向資訊分享的願景邁進。(作者)
關鍵詞: 博物館管理,藏品資訊,蒐藏,資訊分享,資訊管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博物館藏品之蟲害預防研究:以台灣原住民織品為例
書刊名: 博物館藏品之蟲害預防研究:以台灣原住民織品為例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70p.
摘要: 博物館的藏品,不論其類型為何,都是國家的重要文化資產;除了在館內具有展示、教育及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對社會大眾而言也代表歷史的見證。例如織品文物就是各民族物質文化最具體的表徵之一,更是民族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項目。織品對人類而言,除了具有禦寒及保護的功能以外,亦具有美觀的作用。台灣原住民的服飾不僅具有上述三種功能,更蘊涵傳統藝術的特質,同時也傳達了族群認同方面的意義。因此,如何確保其不致受到各種損害,得以永久留存下來,應是博物館必須重視的問題。台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正是昆蟲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區,因此博物館的蟲害問題也不可等閒視之。根據近幾年來少數的研究調查,結果都發現國內博物館幾乎都有程度不一的蟲害問題。又由於專業人員的欠缺,所以每當館方發現有蟲害狀況出現,問題往往已非常嚴重,即使尋求專家協助,或找驅蟲公司幫忙,可能也無法挽回館方的損失。對藏品的保存與維護而言,「預防重於治療」並非口號,而是金科玉律。博物館對於藏品的蟲害管理更應謹守同樣的信條,如此才有可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將蟲害問題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不至於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慘劇。因此本研究試圖以蟲害全面性管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簡稱IPM)的前四個步驟,包括避免(avoid)、預防(prevent)、偵測(detect)和防堵(block),透過調查研究,配合博物館需要及執行的可行性,為本研究的對象制定一套蟲害預防管理政策。本研究鎖定三間以原住民藏品為主或數量較多的博物館蒐藏庫,並以其中的織品類藏品為主要調查對象,分別以地毯式的目測、施放粘蟲板及吸蟲三種方式進行調查,以了解原住民織品類藏品的蟲害問題。另外,對蒐藏庫管理人員進行訪談,並收集蒐藏庫近一年的溫溼度記錄,以便了解影響蟲害問題的相關因素。調查結果顯示,織品會發生蟲害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庫房的老舊、庫房與外界的隔離程度、庫房的清潔衛生、庫房的溫溼度控制和其硬體設備等。至於其內在因素則以織品的材質為最關鍵。值得一提的則是它與除蟲的次數其實並無太大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蟲害管理並不困難,各館除了在先天環境上有必要改善以外,其他可以使之立即見效的都是很基本易行的改善措施。不過在長期的蟲害監測與鑑定上,仍需靠僱有專業研究人員的機構或公司協助。蒐藏雖然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根」,但因為很少「曝光」,所以常成為博物館業務中的「犧牲品」。再加上蟲害問題不像其他固定業務,會固定在每個月、每年發生,可是一旦發生就需要一筆不小的處理經費。因此,本研究強調,每間博物館皆應將蟲害管理問題納為政策考量,使蒐藏管理部門在處理蟲害問題及編列處理預算上皆有所依歸。(作者)
關鍵詞: 藏品,蟲害,綜合蟲害管理,織品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博物館館藏管理系統功能與館員使用需求之探討: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
書刊名: 博物館館藏管理系統功能與館員使用需求之探討: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26p.
摘要: 現代化的博物館所提供的資訊服務,是以與館藏有關的資訊為主而非館藏本身,對大部分的博物館而言,館內人員主要的工作都與館藏資訊有關,組織與管理館藏資訊,進而提供完整、迅速的描述資訊是博物館人員重要之責任。館藏管理系統是維護與整理館藏資訊的最佳工具,亦是目前博物館人員最迫切需要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達成研究目的。首先,藉由國內外相關文獻的蒐集、整理,透過文獻分析法,探討博物館建置館藏管理系統應具備之功能。其次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了解博物館館員因研究或執行業務需要,使用館藏管理系統的情形,以及對於館藏管理系統的使用需求及滿意程度,並了解博物館館員對於館藏管理系統的需求與期望。希冀藉由研究結果提供國內博物館發展館藏管理系統之借鏡與參考。研究者發展完整的博物館館藏管理系統功能檢視表,包括館藏管理功能、資料管理方式、使用者介面、檢索功能、輸出控制等五個部分。調查結果則發現多數館員曾因業務需要使用過系統,但整體使用頻率並不高;館員在使用系統時有下列需求:(1)館員需要功能完善的館藏管理系統,以協助其研究與業務的進行;(2)館員需要完整的館藏資訊描述項目;(3)系統應提供多種檢索點以及瀏覽項目,可協助館員迅速獲得所需資訊;(4)系統應提供彈性的輸出控制,協助館員將所獲得的館藏資料作進一步的再利用;(5)館員需要系統適時提供輔助功能,以明瞭操作系統的方式與步驟。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對系統設計者之建議:系統設計者應考量各館館藏政策與使用者需求;(2)對博物館之建議:博物館管理人員應於建置系統前妥善規劃,以建置整合的博物館資訊系統,而且應加強館員的專業教育訓練,培養館員的資訊素養,並增強博物館各部門間的協調合作;(3)對國內博物館界與博物館學會之建議:應研擬適合國內博物館使用的描述組織與整理資源之標準,以及加強各博物館的合作關係。(作者)
關鍵詞: 博物館,館藏管理系統,使用需求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展示活動與資訊科技--從實體展示的輔助到線上展示
書刊名: 博物館學季刊
出版日期: 200204
卷期: v.16 n.2
頁次: pp.69-75
摘要: 在博物館展示活動應用資訊科技的領域之中,過去主要的範圍是在於協助實體展示、建立互動性與多媒體展示、建立展示用電腦節目等三方面: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線上展示也隨之興起,使得博物館能將館藏數位化、整合各方面的人力來製作線上展示,為博物館和觀眾炎來許多好處。而資訊科技的進步也讓展示系統與館內其他資訊系統的界線開始糢糊,而展示系統亦將與各種資訊技術、資訊系統作進一步整合,以登展示的多元性。相信未來博物館能應用累積許久的育與展示經驗,利用線上展示提高博物館在網路環境中的價值。
關鍵詞: 博物館,實體展示,線上展示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博物館智能障礙導覽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書刊名: 博物館智能障礙導覽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08p.
摘要: 近年來英美等先進國家均已開始提倡身心障礙者教育的平等權,促使身心障礙者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不僅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亦然,而博物館正是社會教育最佳的場所之一,因此博物館的身心障礙教育更是值得注意。根據內政部(民89)的統計,台灣目前身心障礙人數已超過七十一萬,其中又以智能障礙者的比例最高,為落實教育部「邁向學習社會」的願景,博物館應該開始重視身心障礙者的教育。本研究基於保障身心障礙者教育權與博物館弱勢觀眾的開發,試圖瞭解國內外博物館智能障礙教育實施之概況、智能障礙者的學習特性及其教學原則,並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個案,探討台北市智能障礙國中生參與美術館導覽活動的概況與反應,最後歸納出博物館辦理智能障礙導覽活動的原理原則。本研究採個案研究,分別以文件分析、觀察、與訪談等方式取得相關資料,以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辦理智能障礙導覽活動的全貌,以及智能障礙學生於導覽過程中的反應,並整理啟智班教師與解說員的意見與建議,歸納出博物館辦理智能障礙教育活動的原則。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點結論:一、國內博物館在身心障礙教育之專業知能有待提升。二、國內目前實施智能障礙導覽的困難在於人力資源的缺乏。三、國內啟智班教師未善用博物館或美術館的資源。四、國內館校合作的機制不夠成熟。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三點具體建議:一、提升博物館智能障礙教育的知能,鼓勵啟智班教師、智能障礙教育專家加入博物館義工或訓練人員行列,並尋求民間團體的合作。二、建立博物館與學校或民間團體的合作機制。三、呼籲政府從政策面推動博物館身心障礙教育發展。(作者)
關鍵詞: 智能障礙,導覽,博物館教育,身心障礙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傑出科學圖畫書插畫家
書刊名: 傑出科學圖畫書插畫家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60p.
摘要: 本書以3大主題和讀者們分享科學圖畫書的奧秘:〈不同媒材表現〉介紹線畫、水彩畫、膠彩畫、浮雕、貼畫等不同媒材,透過圖畫書清楚說明各種媒材表現出來的多樣視覺美;〈插畫特色的不同〉把科學圖畫書插畫最容易運用的技巧例如:寫實、圖鑑式等實例,發現畫家運用這些特色表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傑出科學圖畫書插畫家介紹〉列舉歐美及亞洲地區傑出插畫家所繪製的圖畫書中優秀的作品畫面賞析介紹。(編者)
關鍵詞: 科學圖畫書,插畫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
書刊名: 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203p.
摘要: 本文探究以生活環境博物館作為建構鹿港「古市街」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之機制的適切性與可行性。先以文獻回顧法探討鹿港的歷史發展與空間建構過程,發掘鹿港市街空間內蘊藏的獨特地方性與文化意象。接著以參與觀察、訪談與問卷的方式,分析鹿港「古市街」從清末的船頭行住、商貿易空間,到今日的文化觀光產業空間,在空間機能的轉變下,居民與商家如何重新對其生活空間產生認同?是否可以藉由生活環境博物館的理念與機制,提供一個公共領域,作為重新凝聚「古市街」居民的集體記憶與社區意識,整合其社會、文化資源的開放場所。在論文的架構上,依撰寫內容與論述方向可分為四個部份:首先,以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發展與歐美的生活環境博物館之興起概況,作為本文的研究背景。分析臺灣近年來,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影響下,萌發出的地域博物館化現象,以此作為後續探討鹿港「古市街」是否需要或如何邁向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參考依據。其次,藉由理解鹿港的歷史脈絡與空間建構過程,來發掘鹿港傳統市街空間的構成要素與形態、特質。並探討「古市街」從清末的船頭行住、商貿易空間,歷經古蹟保存區的設定與修護過程,到今日以觀光、休閒為主的文化產業空間,在空間機能的轉變下,居民或商家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環境,對其日常生活的空間,是否存有認同感或社區營造的自主意識?在市街規劃為古蹟保存區之後,居民在日常生活與觀光產業的發展之間,是否存在著某些不協調或隱性的衝突?接續,以鹿港的居民為主體,探討活動於歷史空間中的人們,有哪些與生活環境相契、相融的特徵?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居民透過哪些共同的生活經驗與記憶,建構出對於地方的認同感,以及對於生活空間的想像與依戀?藉此探討鹿港「古市街」的美感與風格再現之問題。最後,說明為何要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的概念,作為建構鹿港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之機制,這樣的空間整合過程,背後隱含著何種意義?並且探討人如何在生活環境博物館中感受歷史空間呈顯的文化形式與意涵,透過何種方式與歷史空間產生交流?接著進一步分析鹿港「古市街」朝向生活環境博物館發展的基本條件有哪些?並且預想這樣的空間營造理念如何在鹿港落實。(作者)
關鍵詞: 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歷史空間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陳銘磻報導文學集
書刊名: 陳銘磻報導文學集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299p.
摘要: 誠如作者所言,報導文學,近三十年來確曾發揮它無窮的熱力與光華,見證變革中臺灣社會,變的多樣面貌。本書收錄了5篇報導文學作品:〈賣血人〉、〈最後的妝扮〉、〈鷹架上的夕陽〉、〈最後一把番刀〉、〈臺灣吹男風〉。透過作者實地採訪,對於賣血人、洗屍工、建築工人、原住民、男同性戀等社會弱勢族群,有深刻而具體的報導與分析。在多角度的敏銳觀察中,真實而中肯的記錄了這個時代、這塊土地的特徵與現象。(編者)
關鍵詞: 報導文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野花圖鑑:灣四百多種常見野花生態圖鑑
書刊名: 野花圖鑑:灣四百多種常見野花生態圖鑑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447p.
摘要: 本書共搜羅了400多種在臺灣具有代表性之草木類及灌木類的開花植物,每種均包括植株外觀與花朵特寫的生態圖片,絕大多數亦收錄了果實或葉片的局部特寫。全書特色在於採用花色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再依花瓣數或花冠裂片之數目、大小作為次要識別依據,簡明易懂、容易入手查閱。在版面編排設計上,花期、植物的生長環境、生長形以表格方式圖示,一目了然。書後並提供植物中名、學名及分科索引,前文並有專有名詞圖解,幫助讀者了解內文,是認識臺灣野花世界極方便實用的入門圖鑑,也是進行野花觀察、鑑定時有利的工具書。(編者)
關鍵詞: 台灣野花,開花植物,生態圖片,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