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2941 - 2952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圖書館的網絡服務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76-80
摘要: 中國圖書館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制定,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天的圖書館服務對網絡環境的高度依賴,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對圖書館網絡服務的制約,決定了圖書館界必須代表社會公眾利益作出不懈努力。已經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為圖書館活動帶來了保障,也形成了制約。圖書館界面臨著新的任務。(作者)
關鍵詞: 圖書館,網絡服務,著作權,信息網絡傳播權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上資源自由存取與圖書館服務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67-75
摘要: 網上資源自由存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它既是一種理性的權利也是一種理性的活動。儘管技術、民主、利益和全球化四條主線並不能完全概括網上資訊自由存取所面臨的困難或成因,但是筆者將之作為一種分析問題的視角提出來供大家探討。最後,結合國內外實際情況對我國圖書館服務回應提出一些建議。(作者)
關鍵詞: 網路資源,自由存取,圖書館服務,Open Access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論搜尋引擎以程式在網路上自動抓取資料時可能面臨之法律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53-66
摘要: 搜尋引擎必須以crawler程式(又稱spider程式)來自動抓取網頁並建立索引,如果crawler程式僅僅循著網頁所提供的超連結來搜尋網頁並抓取內容,稱為一般性的crawler程式;如果不論網頁是否提供超連結,crawler程式會自行計算並找到網頁的所有內容並加以抓取,此種crawler則稱為深度crawler。而crawler抓取網頁內容的步驟可以細分為「取得資料」及「儲存並建立索引」二大步驟。在「取得資料」階段中,深度crawler雖然是自行透過演算法來取得網頁的所有內容,但本文認為仍不至於構成非法存取(unauthorizedaccess)。此外,不論是一般的crawler或是深度crawler,如果取得網頁內容時會耗費網站資源而干擾網站的正常運作,就可能構成如美國eBay案中討論的財產侵害(trespasstochattel)。在「儲存並建立索引」階段中,原則上應該不會侵害網頁擁有者之重製權,然而、有些搜尋引擎(例如Google)將其取得的內容以「庫存頁面」(cache)的方式允許使用者存取,此時即有爭議發生,但本文以為,由於搜尋引擎的主要目的是在使網路使用者更容易接觸網頁,所以此種「重製」與「散布」行為原則上應有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原則的適用,故不會構成侵害著作權,但仍應考慮搜尋引擎與原網站之間是否處於競爭關係,以及所抓取之資料量佔原網站之比例等因素綜合判斷。要解決搜尋引擎與網站間可能發生的法律爭議,除可以強化現行的robotexclusion標準外,網站也可以考慮增強自動過濾crawler的功能,以杜絕爭議。(作者)
關鍵詞: 搜尋引擎,Crawler程式,侵權行為,著作權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Content Protection and Tracking for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in Digital Libraries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4-16
摘要: 數位圖書館一般採用存取控制與數位浮水印等方式來保護數位內容,然而這些方式有其限制。首先,經過身份驗證與授權之合法使用者可以輕易將內容再次傳播出去。其次,數位浮水印的方法大多無法有效抵擋各種影像處理的攻擊。因此,如何在數位內容傳播至合法使用者後仍能保護其合法使用是目前相當重要的挑戰與議題。數位版權管理系統是目前常見的解決方法之一。然而此類系統只能在受保護的可靠環境(trustedenvironment),根據一致的權利政策,提供完整的內容保護。因此有其實用的困難。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一個整合式內容保護與追蹤架構,並結合了靜態的權利控管與動態的內容追蹤,目標在有效偵測網路上非法的侵權行為。首先,我們介紹一種wrapper-based權利控管方法,整合了數位浮水印,密碼學,資訊保護技術,及權利模型(rightsmodel)。其次,我們也提出了一個多媒體內容近似複製的偵測追蹤技術,作為內容保護的第二道防線。在受wrapper保護的環境中,透過監控各種內容播放程式,數位內容唯有在符合使用規則的情形下才能被存取。更重要的是,我們所提的架構可以很容易與現有的內容播放程式及DRM系統整合。實驗結果展示了此架構的有效性與複製偵測的準確度。(作者)
關鍵詞: 內容保護,內容追蹤,數位圖書館,數位版權管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39-52
摘要: 近年來出版商藉由數位科技及著作權法所賦予的控制力量,大幅提高學術期刊的訂閱價格,使得小型圖書館、獨立研究人員及開發中國家的研究機構無力負擔高額的期刊訂閱費用。開放近用出版運動即在此背景下應孕而生,此運動主要希望能發揮網際網路及數位科技的正面功效,降低社會上接近使用學術著作的成本,並同時提升學術論文的作者及讀者的共同利益。本文主要探討與學術期刊開放近用出版相關的著作權法問題,除了概括說明開放近用作為一種社會運動及其社會價值外,並探討著作權在學術期刊出版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本文亦將介紹近年來公、私部門對於推動開放近用出版運動所作的努力,其中包括美國2006年聯邦研究公眾近用法案及ScienceCommons下的「出版」計畫。(作者)
關鍵詞: 開放近用,期刊出版,著作權,數位權利管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數位環境的著作權法制思考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30-38
摘要: 本文研究議題為著作權法制面對數位環境衝擊之制度調整思考。本文首先說明數位與網路科技不僅為當代社會著作利用帶來相當多的變化,也使著作權制度面臨諸多困難議題。藉由對著作權法制發展史與著作權法第1條規定的檢視,本文提出「促進著作流通利用」乃達致著作權法各項立法目的之共同且最主要之途徑(方法),並嘗試在此脈絡下,檢視合理使用、公開傳輸權、權利管理電子資訊、防盜拷措施的保護及著作權仲介團體條例等制度設計。最終重申並闡釋「促進著作流通利用」乃是用以檢視著作權制度是否合於當代社會需求之關鍵。(作者)
關鍵詞: 著作權,數位科技,合理使用,授權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釋放台灣的社會力:公共領域、資訊取得與知識共享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17-29
摘要: 1990年代後隨著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變。國家力量的投入、私人領域的地位以及電子傳媒所帶來的影響等,皆為社會的變動帶來新動力。這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去探討這股轉型力量是如何形成?是否能普遍地應用到不同社會脈絡的理解上?從這個基本問題出發,我們認為這個轉型力量主要是透過公共資訊、科技技術與社會活動的各種協力合作的方式所產生,資訊時代的技術、知識與連結網絡打破許多傳統階級社會的既定框架、地理距離的隔閡。資訊與知識、人際交往互動、地理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社會距離與社會位置有了全新架構的可能,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力量基礎。本文依循社會學的思考,討論資訊時代裡公共領域、資訊取得與知識分享之間的關連,並進一步討論三者相互合作、流通所帶來的轉型力量與可能性。我們認為釋放社會力的理論依據在於,知識取之於社會,也該回饋給社會。然而,公共領域裡公共資訊的開放流動是轉型力量的環境要件;而行動者本身的能力與行動者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知識共享則是知識創新、創發價值的重要機制。為了進一步具體說明,結合當下許多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共同創作與資訊共享的一些實例,來說明本文的理念與實際運作的結果。(作者)
關鍵詞: 公共領域,資訊取得,知識共享,公共財,知識創新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資訊組織與Metadata教育之研究
書刊名: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出版日期: 200704
卷期: v.33 n.1
頁次: pp.103-122
摘要: 網路時代,圖書館員需要具備專業能力以有效執行資訊組織工作及整理網路與數位資源,圖書資訊學校需因應時代變遷與圖書館期許調整資訊組織與數位資源組織課程以培養資訊組織專家。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資訊組織與Metadata教育現況及是否符合圖書館需求,研究目的包括:(1)調查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提供資訊組織課程現況。(2)調查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提供網路與數位資源組織課程現況。(3)探討Metadata課程與編目課程的關係。(4)探討我國資訊組織課程是否符合圖書館員的專業能力需求。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輔以網站內容分析,調查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資訊組織課程與Metadata課程現況,並探討Metadata與編目課程關係,以及資訊組織供應與圖書館需求之平衡。研究結果顯示臺灣9所圖書資訊學校開設22門基礎資訊組織課程、46門進階課程、6門網路與數位資源組織課程,共74門,平均每校開設8.2門課,其中有2門Metadata課程。(作者)
關鍵詞: 資訊組織,資訊組織教育,編目教育,後設資料教育,課程設計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生物辨識技術專利資訊分析
書刊名: 圖書與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711
卷期: n.63
頁次: pp.75-100
摘要: 生物辨識技術是未來資安技術的發展重心,自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各國均積極推行相關計畫。本研究以專利分析方法,利用多項專利指標從國家、專利權人與技術領域等面向分析生物辨識技術之專利成長、技術影響力、科學強度與技術生命週期。主要結果顯示全球生物辨識技術專利件數持續成長,美國領先、日本次之;生物辨識技術與科學研究之關聯性較強,而指紋辨識為生物辨識最大宗技術;指紋、臉型辨識與技術通論發展已臻成熟,語音辨識技術變化較快。(作者)
關鍵詞: 生物辨識,資訊安全,專利分析,專利指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加、英三國檔案週(月)與檔案認知月舉辦及檔案素養的推廣
書刊名: 圖書與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711
卷期: n.63
頁次: pp.64-74
摘要: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檔案的觀念模糊不清,導致對於檔案未有正確的觀念,因而未能有效運用由公私單位所設置檔案機構典藏的檔案。為了讓一般民眾對於檔案有正確的認識,培養一般社會大眾的檔案素養是有其必要性。本文主要探討檔案週(月)與檔案認知月在美國、加拿大與英國三國的舉辦及推廣檔案素養的情況,並進而針對台灣目前的環境,提出七項可行的檔案素養培養的途徑。(作者)
關鍵詞: 檔案素養,檔案推廣,社會大眾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圖書館學教育史
書刊名: 圖書與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711
卷期: n.63
頁次: pp.47-63
摘要: 臺灣的圖書館學正規教育始於1955年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設立的圖書館學組,如今發展成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完整教育體系以及在職專班等多元學程。目前有10所學校,包括大學部6系,碩士班8所、博士班1所。臺灣圖書館學教育發展大致分為三階段:成長時期(1954-1979年);發展時期(1980-1992年);轉型與提升時期(1993年-迄今)。本研究以圖書館學正規教育為主軸,蒐集10所圖書館學校,涵蓋大學部與研究所,從1955年迄今,陳述主要發展歷史。從社會、科技、經濟、政治、教育層面綜合分析,最後歸納出九項影響發展的因素,以解釋臺灣圖書館學教育本質與特色。希望重建過去,並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引與借鑑。(作者)
關鍵詞: 圖書資訊學教育,圖書館學教育史,圖書館學教育,歷史研究,圖書館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公共圖書館史
書刊名: 圖書與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711
卷期: n.63
頁次: pp.36-46
摘要: 本文敘述民國34年(1945)迄今,臺灣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以縣市及鄉鎮市圖書館為主。依其發展特色,分為縣市立圖書館時期,民國34年至65年;縣市文化中心時期,民國66年至87年及縣市政府文化局時期,民國88年迄今三個時期。先綜述各時期發展經過,次述及重要發展事項,期鑒古知今,以為未來公共圖書館營運的參考。(作者)
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史,鄉鎮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