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14713 - 14724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簡介中文電腦的編碼(上)
書刊名: 計算中心通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v.8 n.12
頁次: pp.91-92
摘要: 為了解中文電腦的編碼,作者首先說明所謂字符(characters)、字符集(characterSet)及其在電腦系統的運用。中文字集是一種數量龐大的開放性集合,使用頻率及字體變化甚多。所謂編碼,即是將每個字符以電腦可以處理的二進數形式表現之,且字符碼的長度,即編碼空間,必須不小於字符集的最大容量。為了規範兩電腦之間交換文數資料,以及電腦與週邊設備之間資料傳輸所用的字符與內碼,美國國家標準(ASCII)是目前最基本的電腦標準之一。ASCII只有128個字符,包括94個圖形字符和34個控制字符。延伸ASCII字符集時,則將原先七位元編碼擴充至八位元,第八位元為1時,則增加了128個字符。中文字碼則因位元組的限制,增加了識別上的困難;也須避開ASCII的34個控制碼及有些應用程式借用的額外控制碼,使得可用碼位僅剩不到94個。由於內碼隨系統而異,中文內碼亦難以統一。因此,制定交換碼,包含中文交換碼是資訊交換或電腦主機與週邊設備之間通訊的基礎,而且須經由法定程序,列入國家標準,以取得共同遵循的法定地位。目前最重要的編訂交換碼之相關國際標準為ISO646與ISO2022,但仍未臻完善。(編者)
關鍵詞: 中文字碼,中文交換碼,字碼字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Internet簡介
書刊名: 計算中心通訊
出版日期: 199201
卷期: v.8 n.1
頁次: p.4
摘要: Internet是一個世界性的、廣區域的電腦網路,藉由網路與網路的連結,讓使用者得以不受地域限制,利用遠方的電腦資訊。Internet除可傳送電子郵件及檔案外,只要獲得遠方系統的使用授權,即可透過網路進入該電腦系統,獲取資源。Internet源起源於1970年代美國國防部規劃的ARPANET,並自1980年代開始使用TCP/IP通訊協定、更改封包交換軟體,從此TCP/IP就成為Internet的網路協定。在TCP/IP網路架構上,最常用的工具為:一、遠方進入系統二、檔案傳送。主要用於抓取PublicDomainCode,利用FTP與遠方電腦系統取得連繫。三、電子郵件。台灣學術網路與美國普林斯敦大學連線,可連上當地的區域網路JVNCnet,透過JVNCnet可以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NSFnet在美國提供有關Internet的主要主幹通訊服務,藉此TANET的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使用Internet上的資源。(編者)
關鍵詞: 網際網路,網路應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圖書館哲學(專題演講)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85-87
摘要: 圖書館事業是「以服務為目的」,也就具備「以實務為尚」的性質,但卻不因此而對理論或哲學有排斥性,因為無論在實際的經營管理或從學理角度而言,哲學均為不可缺少的依據或是問題的答案,居於「中柱」的角色。作者反對魏岳山先生所說的「圖書館無哲學」此一說法,認為圖書館哲學早已存在,只是產量不豐而已。圖書館哲學的研究途徑有三:可由史料及文獻中整理出某些觀念,建立規範;或可依Theorybuilding的學理建立方式,建立理論體系;或可尋求其他學科相應學理,用以測試考驗或補充加強本身的理論。作者認為唯有上述三種方式兼備,圖書館哲學才能經得起學術考驗及為人所接受,但更需要整個學界恆久不斷的努力,才能負起建立圖書館哲學的重大任務。(編者)
關鍵詞: 圖書館哲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余紹逖教授(人物專訪)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7-10
摘要: 余紹逖教授於馬里蘭大學修習資訊管理,為了在工作上能更上一層樓,又至喬治華盛頓大學修博士,在美八年,求學就業交替進行。認為唸碩士或博士班時,最好有工作經驗;至於如何結合圖書館學及資訊科學,則認為從課程內容的充實,或是在系裡分組皆為可行之道;余教授認為系裡的同學需要具備資料庫的管理與運用,以及網路的知識,而另一個尚待開拓的則是資訊行銷的領域,主動提供服務;余教授並認為圖書館應可在有線電視開放後,在文化侵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余教授以盡量利用時間,善用手邊資訊,建立人際的圖書館掌握資訊。文末余教授簡要說明管理資訊系統(MIS)和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的關係,並認為圖書館應具備基本的環境和條件運用MIS和DBMS。(編者)
關鍵詞: 余紹逖,傳記,資訊科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資訊技術與社會公平:面臨劇變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70-84
摘要: 本文譯自”InformationZTechnologiesandSocialEquity:ConfrontingtheRevolution.”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42(April1991):216-228。在現行政策下,社會平等問題隨著我們進入資訊時代而日益嚴重。最近的調查顯示「資訊富足」與「資訊貧乏」人士存有極大差距,然而關於這差距則缺乏新近的研究。社會大眾對於如何確保新電腦電信技術的普及不致加深資訊貧富差距的問題不夠關注。問題的關鍵在於社會權力的分配,如果「知識就是力量」,本世紀末葉人類社會的最主要活動可能就是對資訊資源控制權的爭取。可藉由設立全國及地方性的資訊民主機構來解決上述問題。其工作目標有三:一是探究資訊相關權力的分配問題;二是探究「資訊差距」的本質、特性及成因;三是規劃平等問題的補救方案並予以執行。而以這系統作為發展及支援機構,我們又可依薩克曼及其同僚於1970年代早期提出的觀念,設置以州或社區為基礎的實驗性大眾資訊設施為例。此一機構系統將有助於平等問題補救方案的研討與執行;而在設置過程中,也可以拓展資訊工業的市場。(編者)
關鍵詞: 資訊與社會,資訊技術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資訊之為事物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59-69
摘要: 本文節譯自MichaelK.Bucklank,”InformationasThing”。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42(June1991):351-360。作者首先確認「資訊(Information)」一詞的三種主要用法,即過程(Information-as-process)、知識(Information-as-knowledge)和事物(Information-as-thing),並加入第四項要素:資訊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從討論中歸結出兩大區分方式:一、本質與過程,二、無形與有形;整個剖析起來就產生資訊的四個層面。資訊往往是學的證據,也是理解的基礎,為得到資訊的概念,文中仔細檢視資料、文件與文獻、物件等各項意義。接著深入討論何為文獻,並介紹Otlet等人的論點;總之,文獻一詞在語意學上有相當多的爭論。其次談到「事件」,認為事件是很有資訊價值的現象,應該被廣泛討論,並提出人們尋找事件使用的三種方法。接著由探討什麼不是資訊而推導出在某種情況下才有所謂「資訊」,而資訊事物的特性其實是依情況而定的,決定什麼東西是有用的資訊乃是根據主觀判斷。此外,文中尚討論資訊的複製與表現、證據的詮釋與摘要、資訊、資訊系統和資訊科學的分別。作者最後論述,資訊事物的檢定可能會有效地為無形的資訊科學領域帶來有形觀念,並避免自限於過度簡化、排他的範圍內。(編者)
關鍵詞: 資訊科學,information,資訊定義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光碟(CD-ROM)網路的管理及其問題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36-58
摘要: 光碟與網路是近年來極為熱門的微電腦技術。以往資訊傳遞及保存最常見的媒體是紙張、縮影片及線上檢索等,如今又多了一項光碟媒體,且發展十分迅速,成為新興的媒體之一。光碟以其可以大量儲存、檢索速度快的優點,成為各種資訊的儲存媒體,再加上網路技術的配合,使應用更趨彈性化,圖書館如今多已架設光碟網路系統,可提供多人同時檢索資料,解決了單人使用的限制,將服務層次提昇了一大步。本文主要對光網的技術及網路的應用做一概述,並探討光碟網路的管理及各種問題,另舉若干實例以為參考。(編者)
關鍵詞: 光碟,網路,光碟資料庫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盧秀菊教授(人物專訪)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3-6
摘要: 盧秀菊教授初高中就讀北一女中,大學主修歷史。原在國內念研究所,研二時因得到芝加哥大學入學許可與獎學金,便放棄國內學位轉攻圖書館學,畢業後於美國大學及公共圖書館服務七年,在民國72年返國服務。盧教授認為歷史學為基礎學科,研究成果偏重自我治學與史學方法的探討研究,強調專精,依史料做結論;圖書館學校較偏應用和服務,在為綜合性瞭解後,運用圖書館學知識技能提供服務並自我學習。盧教授回國後的研究以公共圖書館為起點,旁涉大學圖書館、專門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目前探討規劃的專題有:組織文化、人事管理、館務規劃等。並認為臺灣的學術環境一直在進步中;以前和現在的學生沒有什麼不同,差異在於認真與否。盧教授認為無論決定是否出國或留在國內唸研究所,或是面對工作機會的抉擇,都應配合客觀的環境,並依主觀願望、興趣順勢而行,把握機會。至於生活方面,則鼓勵學生多參加活動、結交朋友;工作方面除了表現之外,也應注意人際關係。盧教授的人生觀為恬淡兩字,並有隨緣的態度,對投入圖書館事業從不後悔。(編者)
關鍵詞: 傳記,盧秀菊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主題索引問題初探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14-35
摘要: 圖書館向以儲存人類知識記錄為職志,因此需要一種合作記憶知識的工具,以取代個人的記憶,因而有索引的產生。索引的內容包含甚多,舉凡人名、地名、書名、術語、主題等均是索引內容之一。在卡片目錄時期,使用者多半喜用作者、書名進行檢索,而在線上目錄中,使用主題檢索者有顯著的增加。根據一些線上檢索行為的研究中發現,主題檢索已成為線上資訊檢索的新寵,使用者多半以腦中所想到的概念嘗試檢索。因此,主題索引對資訊檢索系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西文資訊系統中,有關主題索引的理論與方法很多,但對中文而言,無論是古代的目錄、索引或是現代的資訊系統,針對中文特性、中國人的檢索習性,所發展出來的檢索理論與方法則如鳳毛麟爪。本文之目的,擬由西文索引理論、方法等問題入手,再探討中文主題檢索之現況與問題,文中並列舉中文標題總目初稿及立法院、農資中心、科資中心之索引典,分別加以敘述,期能提出具體看法,以為建立中文主題索引理論之基礎。(編者)
關鍵詞: 索引法,中文主題索引,索引理論,索引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機構專訪)
書刊名: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
出版日期: 199206
卷期: n.5
頁次: pp.11-13
摘要: 故宮博物院創設之初,分設古物和圖書兩館;後歷經多之變革,民國五十七年擴大編制,設書畫、器物及圖書文獻三處,圖書文獻處再分圖書、典藏、文獻三科,分別掌管圖書館、善本古籍及清代檔案文獻等部分;善本古籍及清代檔案文獻的利用則經由圖書館的提閱服務對外開放。圖書館的服務項目包括:閱覽服務、提閱服務、參考服務、館際互借。文中並介紹圖書館館藏與圖書文獻處典藏之善本古籍及清代檔案文獻各自的特色。為了加強讀者服務,已於民國七十九年完成自動化初步設計與規劃,並計劃籌建大型圖書館,希望能擴大蒐集範圍,並提供寬敞舒適的閱覽環境;未來並將加強與世界各研究機構、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合作交換關係,以達到學術交流及資源分享的目標,使館藏更豐富、服務更完善。(編者)
關鍵詞: 故宮圖書館,專門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國公共圖書館資訊轉介服務之研究
書刊名: 美國公共圖書館資訊轉介服務之研究
出版日期: 199208
頁次: 185p.
摘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為(一)介紹美國公共圖書館資訊轉介服務的意義、源起及其發展概況。(二)探究美國公共圖書館資訊轉介服務的實施狀況。(三)剖析美國公共圖書館提供資訊轉介服務成功與失敗之因素及其未來發展趨勢,以供我國公共圖書館實行資訊轉介服務時之參考。資訊轉介服務是將詢問者與所需資源加以聯繫,以滿足其需求的服務,這些資源可能是一些服務、活動、資訊或建議等。資訊轉介服務發源於社會服務的領域,漸漸的圖書館將其應用於參考工作上,成為圖書館的資訊轉介服務,公共圖書館合適提供此服務的理由有:(一)開放時間較長、(二)有散佈各地的分館、(三)政治中立、(四)經費穩定及(五)是蒐集資料的最佳場所等。社會服務精神、資訊公平原則、公共圖書館本身的特質及所面臨的新挑戰,都是形成公共圖書館提供資訊轉介服務的理論基礎。圖書館的資訊轉介服務項目可以歸納為一、主要的服務項目有:(一)給予簡單的資訊;(二)給予複雜的資訊;(三)轉介服務;(四)建立公用資源檔。二、次要的服務有:(一)資源評估;(二)策略規劃;(三)後續追蹤;(四)給予後援;(五)提供回饋;(六)諮商服務;(七)運送服務;(八)護送服務。圖書館傾向於只接受與傳統參考服務相近的資訊轉介服務項目。本論文並以提供資訊轉介服務七個城市的公共圖書館為分析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一、幾乎所有圖書館的資訊轉介服務都是以資訊服務居多,轉介服務較少。二、資源檔的格式、完整敘述、檢索點與時效性等,是決定資訊轉介服務質與量的重要關鍵。三、從調查數據資料顯示公共圖書館的資訊轉介服務:(一)的研可以吸引更多的新讀者。(二)來自個人接觸的宣傳效果最佳。(三)能吸引窮人及較弱勢的團體。(四)多採電話詢問的方式。(五)會增加參考服務件數。(六)更多的服務訓練、主管贊同及結合圖書館其他資源等均會使館員的服務態度更為積極。(作者)
關鍵詞: 館際合作,轉介服務,公共圖書館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國公共圖書館成人識字教育政策過程研究
書刊名: 美國公共圖書館成人識字教育政策過程研究
出版日期: 199206
頁次: 153p.
摘要: 本研究探討1960年代迄今美國成人識字教育政策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五個政策階段進行分析:1政策問題認定與政策議程設定;2政策規劃;3政策合法化;4政策執行;5政策評估。政策問題認定探討美國功能性文盲問題的形成背景、問題的影響及公共圖書館的角色與任務;政策議程設定敘述1979、1991年兩屆白宮圖書館暨資訊服務會議,關於識字教育的重要議題。政策規劃探討聯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圖書館暨資訊科學委員會(NCLIS)、美國圖書館學會(ALA)及民間研究機構參與規劃情形,並以加州為例說明州政府的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探討1960年代、1970年代及1980年迄今三個時期,「圖書館服務暨建設法」(LSCA)的歷次立法與修訂,並特別說明關於識字教育的重要條文內容。政策執行部分採用PaulBerman「總體與個體執行模式」說明聯邦階層與地方階層的政策執行。聯邦階層主要以LSCA撥款推行政策,1986會計年度以後LSCA識字教育計畫補助經費大幅增加;地方階層的執行以州政府的積極推動為關鍵,館藏充實與利用、實施教學、提供支援服務是圖書館的主要活動類型。政策評估探討聯邦階層的政策評估相關報告與識字教育方案評鑑,發現聯邦圖書館識字教育政策評估似不重視有待日後加強。研究結論分為兩部分:一、總體政策過程-1.政策階段在時間上無法截然劃分,但能對政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實提供有系統的說明;2.圖書館界對識字教育的努力是促使政策規模擴大的主要力量;3.聯邦階層與地方階層的政策作為由消極轉趨積極;4.LSCA識字計畫補助經費大幅提高是政策規模擴大的關鍵因素;5.政策允許執行機構擁有適度裁量權;6.政策本體似不明確,有待釐清與充實。二、各政策階段-1.議程設定以圖書館界建言為基礎,未來有待加強政策定位與確定政策目標;2.政策規劃慢慢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未來宜朝向與全國成人識字教育政策整合;3.政策合法化以LSCA修訂暨重新授權為主線發展,未來宜加強聯邦與州的相關立法。4.政策執行方面聯邦與州政府已逐漸積極落實,未來聯邦階層似應擔負更大的領導責任;5.政策評估仍不夠獨立及完整,有待重視與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