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9925 - 9936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探索影響空大學生使用教學性多媒體光碟因素之研究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12
卷期: n.52~54
頁次: pp.11-18
摘要: 本文旨在了解空大學生利用教學性多媒體光碟的情形,進而歸納影響其使用行為之因素。作者以空大「非選修資訊類科目」的學生為對象,利用立即回憶測驗的方式評量其學習成效,並採現場觀察法的方式調查學生實際使用多媒體光碟的上機情況,以及其對語音與影片兩項媒體的偏好程度。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自評的電腦素養顯著影響其測驗的成績,空大學生使用多媒體光碟的前提可說是電腦素養以及自學習慣的養成;而互動式光碟設計則可提供學習者思考、整合,甚至回憶複習的機會。因此,綜合研究結果,作者針對空大教學性光碟提出若干建議,包括:將其定位著重於課內重點整理與課外補充教材,使用簡單又直接的互動介面,以及強調成人學習者的互動需求等。(編者)
關鍵詞: 教學媒體,多媒體光碟,遠距教學,空中大學,CAI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走出資訊媒體的迷思、發揮教育資源的成效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12
卷期: n.52~54
頁次: p.2
摘要: 作者認為,教育媒體不應一昧追求最新、最炫的硬體設備,而是應著重於學習訊息的傳達以及學習環境的營造。教育界應走出以往對資訊媒體的迷思,將教育科技的重心放在各類資訊媒體資源之設計、應用、管理和評鑑上;藉由老師的課程設計、學生的參與歸納,以及學校的管理機制,共同建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具有互動、開放、多元、有目的、合作的學習社群,讓教育資源能真正地發揮效益。此外,在所有教育資源推廣活動中,教育工作者還應積極培育學生的資訊素養,使其了解如何掌握、利用資訊,而不至於在資訊大海中迷失方向。(編者)
關鍵詞: 資訊媒體,教育科技,資訊素養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虛擬世界的網路美學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06
卷期: n.51
頁次: pp.9-13
摘要: 互動科技是九○年代最熱門的觀念之一,在近幾年來,更成為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及戲劇等運用最廣泛的元素。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擴充,改變了人們對物理空間、認同與社區的定義,同時也為藝術開創新的可能性與自由度,擴展無限的想像空間,發展新的創作模式,更改變人的審態度。但是,網路虛擬世中的色情、暴力、以及穩私權的侵犯,也已經形成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作者針對網路美學進行探討,首先從歷史觀點看倫理學對科技藝術的衝擊;其次討論美學與倫理在哲學界的不同主張;續而提出全球資訊網網站設計美學的六項條件:包含界面、內容、互動、速度、簡化、清晰。最後,作者認為應以守中致和的哲學來面對資訊時代的來臨。(編者)
關鍵詞: 網路美學,網際網路,虛擬世界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06
卷期: n.51
頁次: pp.2-8
摘要: 數位影像科技的發展歷史雖短,但對於視覺藝術以及影像文化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由於數位影像常藉由不同的創作形式與媒體,來表達對現視覺經驗反省思考的結果,因此影像創作風格亦隨時代社會背景與美感經驗價值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隨著網際網路及多媒體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數位影對文化傳統發展具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本文即探討數位影像本質及其應用如何影響個人對藝術文化的認知,如何改變影像文化的傳播,以及改變個人與社會美學價值判斷。作者同時藉由對數位影像所具有的複製性、傳達性,以及藝術來探討數位影像複製理論對資訊社會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編者)
關鍵詞: 數位影像,美感,數位複製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如何經營一個學校教學資源中心:從妥善的人力規劃談起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04
卷期: n.50
頁次: pp.30-36
摘要: 資訊時代的學校媒體中心應對全校讀者提供無牆阻隔的動態資訊和資源課程服務。台灣在這方面的服務,正面臨缺乏專家及支援人力的問題,作者認為要解決此問題,亟須在學校媒體中心(教學資源中心)設置全時人力的集中式媒體專家服務制度,更進一步,可利用義工制度,招幕學校教師及學生擔任指導工作,以解決部份人力不足的窘境。(編者)
關鍵詞: 學校圖書館,義工媒體中心,人力規劃,媒體專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電子媒體在校園環境的應用建議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04
卷期: n.50
頁次: pp.24-29
摘要: 所謂電子媒體係指以電子訊號傳送、呈現或記錄的媒介。隨著科技的進展,電子媒體所涵蓋的範疇也由早期的收音機、電視、錄影媒體等,擴大至現今的電腦、電子資料庫等數位媒體。本文旨在針對現階段電子媒體在我國學校教育環境的應用,提供建議與參考。作者首先闡明電子媒體的定義,繼而從應用的觀點,說明媒體科技的發展具有:一、系統整合;二、數位化發展;三、通訊與資訊架構等特色。接著,作者提出電子媒體的應用在規劃運用時應掌握的七項要點。最後,作者強調高投資的科技化學習環境,絕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唯有正確的教學科技觀念,才是電子媒體應用的重要精髓。(編者)
關鍵詞: 電子媒體,數位媒體,教育改革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後現代媒體資源整合與發展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04
卷期: n.50
頁次: pp.20-23
摘要: 隨著電腦科技與媒體的快速發展,資源整合並成功地應用在各行各業的行政管理及教育上,其中多媒體電腦更是成為教育機構應用廣泛的教育設施之一。作者認為「後現代」是社會進步與文明的象徵,亦是有計畫的改進、創新及整合,透過它將能協助科技給予我們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此後現代裏,如何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軟體、韌體及硬體之思潮,作最佳的整合、建構與運用,以發揮最大的媒體效果,是值得不斷探討的課題。(編者)
關鍵詞: 媒體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傳播對大學院校教職員生溝通行為的影響研究
書刊名: 教育科技與媒體
出版日期: 200002
卷期: n.49
頁次: pp.27-40
摘要: 本文以元智大學為例,探討在資訊化的大學環境中,電腦中介傳播對教職員生間多重交互溝通行為的影響。本研究有別於傳統的組織傳播研究,而以Fulk等學者所提出的「社會影響性模式」探討研究對象相互溝通的行為模式。本研究重心在探討組織個體之間在電腦中介傳播(以電子郵件與BBS為例)的溝通行為,以及其所受到的社會性影響、個人認定的媒介特徵、工作特性、情境因素與個人差異之關連性。研究結果不僅可供大學院校行政單位作為電腦中介傳播系統設計與資訊政策擬定之參考,亦可透過本研究了解電腦中介傳播的功能、對組織的影響,以及在資訊社會中的角色扮演。(編者)
關鍵詞: 人際互動,大學院校,溝通行為,電腦中介傳播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教育大辭書
書刊名: 教育大辭書
出版日期: 200012
頁次: 12冊
摘要: 本套書共12鉅冊,秏時7年多,收錄約15,000則辭目,其性質介於辭典與百科全書之間,內容共分37類,包含有教育哲學、中國教育史、西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人物、大陸地區教育等,全書排列方式以中文第一字筆畫排序,若第一字非中文者,列於中文辭目之後,按外文字順排序;每一條目末皆有撰文者署名。使用本書時,除可利用條目第一字之筆畫查詢,並可利用所附之中、外文引及辭目分類索引、外國人名索引做查詢,本書並編有中、外教育大事年表作為本辭書的附錄可供查閱,對於瞭解教育領域可說是極佳的參考資料。(編者)
關鍵詞: 辭典,教育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推廣活動案例彙編
書刊名: 推廣活動案例彙編
出版日期: 200009
頁次: 138p.
摘要: 為使各級公共圖書館於規劃辦理各項推廣活動時,對不同性質之作業程序有所參考,特彙編本參考手冊,內容收集本館近年來所舉辦之各項推廣活動實施計劃、流程、注意事項及相關表格。(編者)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線上目錄主題檢索詞彙來探討主題編目工作—以私立東吳大學圖書館為例
書刊名: 從線上目錄主題檢索詞彙來探討主題編目工作—以私立東吳大學圖書館為例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163p.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東吳大學圖書館使用者使用線上目錄主題檢索的情況,包括分析使用者在主題檢索上索書號與標題的使用情形和原因、所使用的主題檢索詞彙,其成功率如何?換言之,即目前系統中所使用的詞彙(主題標目)和使用者輸入的檢索詞彙之間的關係為何?並探討使用者的檢索問題與檢索詞彙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檢索結果的影響,和瞭解檢索背景對檢索結果的影響及影響檢索結果的因素。期盼藉此檢視主題編目工作,同時進一步對系統與圖書館提出相關改進之建議,以期滿足使用者之需求。研究對象為東吳大學圖書館的線上目錄使用者,採問卷、訪談、觀察法三種研究方式。(編者)
關鍵詞: 線上目錄,主題檢索,主題編目,檢索詞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書籍出版分析台灣傳播學的發展
書刊名: 從書籍出版分析台灣傳播學的發展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94p.
摘要: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自政治大學圖書館所有館藏中選取與傳播學相關的分類號後,從中篩選出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在台灣以中文印刷形式出版的書籍,共計一千六百四十三本。研究者建構「內容主題」、「作者背景」、「出版單位分類」、「書的性質」、「原創程度」等類目,並依照台灣各大專院校建制傳播與新聞科系的時間劃分「年代分期」,依據內容分析歸類的結果,利用統計方法的次數分配與交叉列表,從書籍的出版分析傳播學在台灣的發展。次數分配統計結果發現,近五十年來台灣在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成果,主題以媒介實務與新聞專業技術、廣告與行銷等兩類居多;來自傳播實務界的作者,在對傳播學書籍數量的貢獻上拔得頭籌,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的傳播學術界人士居次,可見傳播學由新聞實務界研究新聞學衍生而來的濃厚實務性格;書籍的出版總量則遲至一九六一年後,才突破每年十本關卡;書籍以創作居絕大多數,翻譯的書籍還不到兩成,書籍的性質則以專論最多,教科書次之;出書最多的出版單位為一般商業性出版社,但非營利的新聞專業團體或基金會,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廣電基金與嘉新水泥文化公司基金會,在不同年代迭有貢獻。交叉列表結果顯示,各年代分期中,前述在總量上居大宗的傳播專業技術書籍仍然高鋸不下,早期先是新聞專業技術書籍佔絕大多數,到了晚期,廣告、行銷與消費行為的書籍取而代之,形成傳播學書籍的熱門焦點主題;傳播學界與傳播實務界在書籍著作的主題方面,呈現相去不遠的趨勢,大致都偏好以專業技術或大眾傳播為主題,顯示台灣傳播學界仍待加強深耕基礎的學術主題—如傳播理論、傳播哲學與研究方法等。出版單位與內容主題的交叉分析顯示,學術單位在傳播理論、研究方法與傳播哲學等三個領域的出版數量,不如一般商業出版社豐碩,學術單位出書的主題仍以新聞學與新聞媒體、大眾傳播、媒介實務與新聞專業技術為大宗,與一般商業出版社並無不同的出書取向。書籍的性質與作者背景的交叉分析顯示,以傳播學術研究為專業的大學專任教師,偏好教科書的撰寫;以傳播實務工作為專業的人士,則雅好翻譯傳播學書籍,其翻譯書籍比例佔所有傳播學譯著的一半,學術界人士翻譯的傳播學書籍僅佔譯著比例的三成三。本研究建議,國內傳播學界未來應更致力於傳播學學術基礎工程的建設,首要之務為加強傳播思想史、傳播理論等主題的研究,奠定學術根基;同時組成研究團隊長期分析傳播學的發展,並藉此累積學門自身的歷史與研究成果,供學門內外的研究者分享;最後應在出版體制上成立大學出版社,或委託學術出版社系統地出版傳播學書籍,讓學理性較高的學術書籍,有適當的管道向外傳播。(作者)
關鍵詞: 傳播學,書籍出版,學門發展,學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