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8485 - 8496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e起來要庫:資料庫查詢指導手冊(圖書館版)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314p.
摘要: 本書為介紹圖書館內的中西文資料庫操作使用方法,依資料類型分為百科全書、傳記資料、期刊文獻、報紙資訊、博碩士論文、政府資訊、專利公報、出版訊息、人文科學資料庫、社會科學資料庫和自然與科技資料庫等11部分,每筆資料則提供此資料庫的收錄範圍、線上查詢方式和有此套資料庫的相關單位與網址等資訊,利用圖解說明,一步一步的將操作步驟教導使用者,可以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對資料庫的使用方法有所了解並能善用資料庫。本書與普及版不同之處,為圖書館版收錄的內容,除了普及版的中文資料庫外,尚還收錄了西文資料庫,可供圖書館的同仁或欲想使用西文資料庫的使用者來使用。(編者)
關鍵詞: 圖書館利用指導,讀者服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競爭論(上)(下)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冊
摘要: 過去二十年來,麥可˙波特致力於推廣競爭理論與競爭優勢的觀念,使得此一議題日漸受到政府與企業界的重視。在這本「競爭論」中,收錄了波特過去十一篇曾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重量級作品,以及特別為本書所增加的兩篇文章。本書基本上可分為三大架構:第一篇的重心,在於探討與企業有關的競爭態勢與競爭策略;透過對這些議題的瞭解,將有助於觀察產業後續的發展性。第二篇的議題,則提出了地點在競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於企業活動愈來愈趨於全球化,企業在擬定競爭策略時,不可忽視地點對競爭的潛在影響力。第三篇則沿襲前兩篇的理論架構,討論一些重要的社會性議題,例如環保、醫療與貧富不均等問題。事實上,本書中所收錄的十一篇文章,仍保有一致性的主題:獲利力與成長的關鍵──或者說是生存的關鍵,便在於找出立足點,並持續地改善自身與眾不同的競爭地位。隨著新經濟的興起與競爭面貌的大幅變化,波特的競爭理論與原則更彰顯出其價值。身處新經濟浪潮下的現代人,實不應錯過本書。(編者)
關鍵詞: 企業管理,競爭策略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台中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冊
摘要: 為了激發學子的鄉土情感,決定先從認識本地作家做為起始,因而本套書定名為「台中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共分為小說卷(二冊)、散文卷、新詩卷、地方傳說卷、兒童文學卷各乙冊。配合國中、小課本教材全面開放,編選一套文學讀本,從教師進修著手,進而帶領廣大學子閱讀作家作品,直接親近文學。且各卷主編都費心撰寫一篇序文,詳述作品取捨標準、信奉的文學精神;而且每位作家都附一篇導論,合編成手冊,供每位教師作為進修、教學之參考。(編者)
關鍵詞: 台灣文學,兒童文學,地方傳說,鄉土教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手冊(上)(下)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冊
摘要: 本套書上下兩冊共有十四章:第一章芝麻開門智慧飛揚,第二章認識學校圖書館,第三章圖書館利用教育,第四章認識圖書結構與選好書,第五章認識圖書分類與排架,第六章認識非書資源與利用,第七章學校圖書館利用的推廣活動,第八章學校圖書館書香志工的服務和成長,第九章閱讀指導與閱讀學習,第十章讀書報告與學習檔案,第十一章認識參考工具書,第十二章資料庫的利用,第十三章九年一貫課程與圖書資訊的檢索、整理和利用,第十四章閱讀的圖書資訊檢索與利用。提供中小學的學校行政人員、教師、館員、書香志工作為參考手冊。因是彙集教學資源輔導團員的實務經驗,有講義、有計畫辦法、有文章、有教案等多元方式的呈現,大家共同分享,經驗傳承。(編者)
關鍵詞: 學校圖書館,圖書館利用指導,資訊素養,圖書館推廣活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西方美學名著提要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冊
摘要: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名稱雖然從西元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纔確立起來,但美學的研究從柏拉圖把真、美、美圈選為三類最高級的價值判斷就已經開始了。美學之所以成為當代西方思潮中一門重要學科,一方面是美學自成一格完整嚴密的龐大思維體系,一方面更是因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表象世界。按照朱光潛的分類,西方美學的理念主要可以分成五種:一、古典主義:美在物體形式;二、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美在完美;三、英國經驗主義:美感即感官快感:四、德國古典美學:美的理性內容表現在感性形式;五、俄國現實主義:美就是生活。美學的形式和內容受其歷史的制約,而有了不同的面貌,更進一步產生了對話、辯證或衝突的可能性。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麥克魯漢的地球村;本書以時間為軸線,介紹了美學由本體論、認識論到語言學的轉向,本書蒐錄了古希臘到後現代九十餘篇美學論著,在百花齊放的美學歧路花園中企圖指點一條美的歷程。(編者)
關鍵詞: 美學,名著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術館裡的小麻雀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9P.
摘要: 到了美術館應該注意什麼?動物、靜物、人物、風景畫要怎麼欣賞?藉由可愛的小麻雀與小彤的帶領,讓小朋友能實際進入美術館走一趟,並帶領孩了用走入畫中的感覺去欣賞藝術作品,包括前輩畫家林玉山、陳進、楊三郎、廖繼春、李澤藩的大作,開拓孩子的藝術視野,培養美的感受力。本書為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編者)
關鍵詞: 圖畫書,兒童讀物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個案研究法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86p.
摘要: 這是一本介紹以個案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書,書中提及的應用範圍,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公共政策、國際經濟、教育、評鑑、都市計畫、和主會工作等社會科學中不同的學域。本書相當強調研究設計、資料分析、及研究的效度與信度等問題,也了提出了具體實施的方式與評估的準則,書中並舉了許多實際的研究案例來說明。(編者)
關鍵詞: 個案研究,個案研究法,研究方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地區館藏華僑華人研究中文書目彙編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80p.
摘要: 本書目的在蒐集臺灣地區自1950年至2000年間,有關境外華僑華人研究之著述目錄,共計收錄8,623條。蒐集範圍地點,以專業性圖書館為主,而「著述者」的範圍,除了學者、專家外,更擴大至行政及立法人員之作品,使本目錄資料更加翔實。全書為求擴大面向,乃依社會科學的概念架構,將內容分為:一、總類、史、地;二、文化教育;三、經濟;四、社會;五、政治5大章;其下還有細目分類,每一筆資料目錄記載以下7個項目:書名、篇名、作者、來源、出版時間、卷期、頁次等相關資料,書末附有中英文作者索引。(編者)
關鍵詞: 研究目錄,華僑,華人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文化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70p.
摘要: 面對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張,資訊化社會來臨以及全球化發展已是必然趨勢;雖然每個人的網路經驗相當豐富,但是學界對此一新興領域的研究仍然相當有限。對大多數網友而言,網路文化已經是獨立於個人與真實世界而存在的全新經驗。本書希望從不同領域與觀點,檢視網路文化的一些特性,以期能更深入地認識到網路文化的特性,並希望能為國內資訊社會學研究,累積一些基本的討論題旨與反省議題。(編者)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余嘉錫說文獻學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67p.
摘要: 編者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也是深明學術源流的古代文獻學家、目錄學家,這本《目錄學發微》是近代目錄學書籍中創作較早而又具系統、頗有創見的一本書。其中對目錄書籍發展的源流,各書體制的的得失利病都有詳細的論述,可藉此開拓眼界,之所去取。(編者)
關鍵詞: 目錄學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66p.
摘要: 近二十多年來,臺灣民眾對於宗教活動的投入,有明顯熱絡的趨勢。以佛教方面來看,社會上學佛的風氣日益興盛,佛教信仰也一改往昔給人迷信、消極的印象,而呈現出一股關懷社會、慈悲濟世的清流力量。在佛教信仰的活動中,除了弘法傳教的各種法會、講座相當盛行之外,信眾對於閱讀佛書的興趣,學者從事佛學研究的需求,也日漸增多。可是,一般圖書館在佛教典籍方面的收藏,並不是很充足,因此專門典藏佛教書籍的佛教圖書館,在此時更受到佛教徒們的重視與依賴。民國七十九年以後,臺灣地區的佛教圖書館,不管在質或量方面,都有不同凡響的表現,因而引發了筆者的興趣,撰寫本論文以研究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之來龍去脈。在論文第一章之首,先說明本研究的動機和目的,以及透過研究想要解答的各種問題。再來,解釋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即主要以歷史研究法為主軸,而以電話調查法、質的訪談法為輔助,依序地進行資料蒐集和論述分析之工作。接著,為使研究工作順利進行,所以預先設定了本研究的範圍及限制。而本章的最後,則是關於論文中所使用的重要名詞之定義和解釋,以使本論文之述說能更加明確與流暢。第二章,為簡介我國古代佛教圖書館的事業,亦即古代寺院藏書的經營管理之回顧。寺院藏書,乃中國藏書史上的重要體系之一,本章係以宏觀的視角,加上史料的引證,來論述佛教寺院藏書的概況。首先,探討寺院藏書典藏的範圍,以及經書徵集的途徑。其次,說明寺院藏書的典藏方式,特別是帙號法的演變,還有經書的維護工作。再來,便是以寺院清規為研究主軸,介紹寺院藏書管理之職務──藏主的職責,和各種清規中關於藏書借閱的規則。而本章結尾,便是討論寺院藏書的功能,以呈現出我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文化的整體風貌。為了要一探究竟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之起源,則務必對近代中國佛教和日據時代臺灣佛教的發展,深入瞭解與分析,因此第三章開始,先進行我國近代佛教圖書館提倡與發展之研究。清末民初以來,中國佛教在「廟產興學」風潮的脅迫下,促使僧侶和居士們力圖振作與革新,而逐漸改變以往明清佛教之頹勢,呈現出全新的風貌。而以筆者之所見,認為帶動民初佛教復興的眾多因素中,與佛教圖書館發展息息相關者,有佛學教育的興起、佛教書刊的出版、居士社團的崛起等三項。不過,除上述三項因素給予了近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良好條件外,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以及僧侶、居士們對於設立佛教圖書館之倡議,更是直接促使佛教圖書館快速地成長。接下來,筆者即試舉當時最著名的四間佛教圖書館,介紹其成立和設置之概況。本章之末,即分析近代佛教圖書館發展之成果,和佛教圖書館現代化轉型之趨向,以尋找光復後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受其影響之關鍵所在。第四章,主要為考察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之歷程,此乃本論文之重心所在。首先,簡述明鄭至日據時代的臺灣佛教史。接著,則探討光復後五十多年來臺灣佛教的變遷,除了瞭解在各時期中佛教的轉變與特質外,並特別敘述臺灣佛學教育和佛書出版兩者之發展。再來則依筆者之觀察,整理出促使臺灣佛教圖書館蓬勃發展的主、客觀環境等各項因素。在掌握這些歷史的背景因素後,筆者乃從龐雜的文獻記載中,對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之歷程,做有系統的整理與分期,即:一、醞釀時期:日據時代至民國四十六年止;二、萌芽時期:民國四十七年至六十七年止;三、成長時期:民國六十八年至七十八年止;四、繁榮時期:民國七十九年起;並介紹此四個時期各種發展之實況,呈現出佛教圖書館在臺灣所走過的歷史歲月與痕跡。在考察了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歷程之後,第五章則主要是運用電話調查和質的訪談等方法,進行對臺灣佛教圖書館整體現況之分析。接著,更進一步說明臺灣佛教圖書館至今最重要的經營成果,也就是積極地參與佛教弘法及教化事業,以及館際合作修訂中國佛教圖書分類法。透過以上的分析所得,而後再論述臺灣佛教圖書館的各種功能,並闡述臺灣佛教圖書館經營之優勢與難處。綜合本論文二至五章的研究成果後,於第六章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佛教圖書館未來經營理念之參考依據,最後並期望臺灣各地的佛教圖書館都能達到其社會教育的職責與佛教教化的目的。(作者)
關鍵詞: 佛教圖書館,寺院藏書,臺灣佛教,近代中國佛教,佛書出版,佛學教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
出版日期: 2001
頁次: 251p.
摘要: 第一篇論文〈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原為2001年3月在政治大學舉行之學術研討會的英文專題演講稿,由馮朝霖翻譯為中文,作者RainerKokemohr(德國漢堡大學教授)乃是狄爾泰門下嫡傳ErnstLichtenstein的學生,對於質性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之關鍵性問題及挑戰具有非常明確的洞察,因此已經嘗試開創新的方法取向,具有可觀的啟示性。第二篇的論文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汪文聖教授所著〈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旨在對胡塞爾的超驗現象與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方法做一比較與釐清。第三篇論文〈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作者是輔大心理系的丁興祥教授與賴誠斌老師,他們在心理學領域從事傳記學研究已有相當時間的經驗與成就,本文可說是一個階段的方法論反思。〈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是本專題的第四篇論文,作者熊同鑫任教於臺東師院教育研究所。本文乃是作者作為生命史研究學術生涯的一個回顧,其兼備知性與感性的敘述非常細膩引人。本專題最後一篇論文是〈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作者為台東師院幼兒教育學系陳淑芳教授。本文乃是「以師資培育者的角色說學生另類實習的故事」為敘說架構,報導一群師院學生以幼兒身份到幼稚園實習的歷程和學生對此經驗的詮釋,藉以探討討角色置換實習對「學習成為老師者」專業發展的可能成效。(編者)
關鍵詞: 研究方法,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