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2269 - 2280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檔案描述內容標準之發展:以DACS為探討中心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8-31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檔案描述內容標準之發展歷程,並以北美地區新近訂定的檔案描述標準-「檔案描述:內容標準」(DescribingArchivesAContentStatard)為主。首先從歐美和國際上檔案內容標準重要發展,分析19世紀荷蘭手冊的誕生及其意涵,和20世紀現代檔案管理環境中,包括APPM、RAD、ISAD(G),和ISAAR等描述規則與國際描述標準的發展;接著,進入本文核心議題,新的內容標準(DACS)的制訂計畫及其八大原則,並分析其主要架構及規範內容;再比對與探析DACS的內容標準,如何結合MARC21、EAD兩項二大結構標準及其運用性。最後,追蹤DACS制訂公布後,標準規範如何落實於實務應用及其永續發展機制。期望藉由本文對於檔案描述內容標準的回顧與DACS的探析,提供國內檔案學界發展與制訂檔案描述規範之參考。(作者)
關鍵詞: 檔案描述,內容標準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古書背後的檔案重現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74-87
摘要: 公牘紙本,是中國珍、善本古籍的特殊類型,其所含公牘,更是意外留存的珍貴檔案。從公牘紙本的盛行與衰退原因,可看出古代人對知識的渴望與中國科技技術的發展,其中脈絡,更突顯中國人的智慧與文化。本文針對古代利用廢棄紙張成書之現象與其發展背景、成因與影響進行概略性的介紹。文中先就紙質檔案留存不易的現狀進行探討,並定義何謂公牘紙本;其次,整理公牘紙本的產生者、產生原因、時代等部分,以了解公牘紙本產生的意義與背景;最後,介紹目前公牘紙本保存現況,並提出公牘紙本對後世的影響。(作者)
關鍵詞: 古籍,善本,檔案,公牘,公牘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編排與描述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54-73
摘要: 1997年中央研究院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作進行的總督府檔案的整理與數位典藏,為國內第一個檔案數位典藏計畫,該計畫完成至今已近7年,這7年雙方對這批檔案均各自做了不少更新及增補的工作,整合檔案與雙方的成果、更新資料庫實為當務之急。本文從總督府原始檔案的編排與描述談起,說明各單位對該批檔案所進行的編排與描述,以做為未來整合之基礎。(作者)
關鍵詞: 臺灣總督府檔案,檔案編排,檔案描述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讀侯昆宏先生新編《大溪檔案》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4-7
摘要: 本文內容為作者中研院黃彰健院士,藉讀侯坤宏先生新編《大溪檔案》一文,意在補充黃院士考證稿之不足。作者認為新資料較舊版收錄更多電報,可訂正《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與補充《考證稿》兩份著作。但著者認為新本中偏重宣揚蔣之功績,對二二八事件的資料有所欠缺,且某些內容錯誤,尚待修正。(編者)
關鍵詞: 大溪檔案,二二八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地區蔣中正先生資料之典藏與整理-兼論「事略稿本」之史料價值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32-53
摘要: 蔣中正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近年來隨著新關資料的陸續開放,蔣中正研究已成為海峽兩岸民國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中國大陸,蔣中正研究更被視為檢驗民國史研究或中國近代史研究發展的重要指標。然而歷史研究有賴於充分的史料,從蔣中正資料分布的情形來看,以臺灣方面各個史政機構所保存者數量最為可觀,而且內容重要,本文主旨在介紹臺灣地區蔣中正資料之典藏與整理情形,同時陳述筆者個人的使用經驗,並討論《蔣中正總統檔案》之「事略稿本」在蔣中正研究上的價值。(作者)
關鍵詞: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蔣中正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訴訟檔案管理概況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112-127
摘要: 檔案是政府機關依法執行公務過程中所產生之各項紀錄,它見證了時代之變遷與進展,是暸解國家發展之重要資料,亦是政府資訊公開重要的一環。本文介紹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訴訟檔案類型、檔案產生之緣由(偵查案件、執行案件、觀護ˋ案件、其他機關併案之案件)、管理概況(如點收、保存、借調、併案等)以及檔案分類編目與鑑定的方式。(編者)
關鍵詞: 訴訟檔案,卷宗,士林地檢署,檔案管理,刑事訴訟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史館現藏財經史檔案舉隅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9
卷期: v.7 n.3
頁次: pp.102-111
摘要: 史料乃歷史研究之基礎,其中尤以檔案最為珍貴,在未使用電子文書前,由起稿至成稿的過程時常留下當事人思考的痕跡,提供後人最直接可靠的途徑以了解當時情形。國史館為典藏民國史最多之機關,其中以1949年的資料為大宗,1928年前者甚少。典藏檔案中,又以財政檔案的數量最為龐大。本文則針對國史館內,與財經有關的檔案做簡介。財經為主的檔案包含:財政部檔案、資源委員會檔案、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糧食部檔案、美援會與經合會檔案。財經相關的檔案包含:國民政府檔案、行政院檔案、臺灣省政府檔案、蔣中正總統檔案、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檔案、蔣經國總統文物檔案等。(編者)
關鍵詞: 財政檔案,國史館,財經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芬蘭國家檔案事業體介紹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7 n.2
頁次: pp.92-98
摘要: 芬蘭於1816年成立參議院檔案室,而後其他政府單位的檔案也都慢慢移至該室保管,芬蘭的國家檔案事業於焉展開,並於19世紀逐漸發展成熟。芬蘭國家檔案係採中央主導、地方分權之檔案管理制度。其國家檔案事業體(theNationalArchivesServiceofFinland,簡稱NAS)隸屬於教育部之教育與科學政策發展司,包含國家檔案館及七個區域檔案館。國家檔案館作為芬蘭國家檔案事業體之核心,主導了整個國家檔案服務的運作、行政及發展,同時負責督導中央政府之資料管理及檔案相關事業;區域檔案館則是受國家檔案館督導。檔案館除能確保國家文化資產能妥善保存與使用外,更提供公部門檔案管理作業指導、徵集民間檔案、顧客服務、數位加值、推廣、研究教育、宗譜紋章等服務。本文作者亦期能藉由參考國外,進一步規劃我國檔案事業體之架構,以達向下紮根,深入民眾,讓民眾能夠切身感覺到檔案與其生活之息息相關。(編者)
關鍵詞: 芬蘭檔案館,國家檔案館,區域檔案館,NAS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的建置與發展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7 n.2
頁次: pp.80-91
摘要: 國史館職司修纂國史及典藏國家重要檔案文物等工作,為國家歷史的典藏、修纂與研究之重鎮。出版品多以紙本呈現,但在現今講求快速溝通與大眾分享的資訊時代裡,傳統的交流平台顯得緩不濟急。因此,為能讓社會大眾更加瞭解國史館長年累積且具深度之修纂與研究成果,使其豐碩的學術資源能被充分利用,進而彰顯典藏特色與修史使命,並增進與民眾之互動和交流。國史館嘗試藉由數位儲存管理和網路傳播應用的方式,將修纂和研究成果與館藏檔案、文物、影音等數位化資料結合,國家歷史資料庫焉然誕生。(編者)
關鍵詞: 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數位典藏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電影軟片檔案保存與修護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7 n.2
頁次: pp.60-79
摘要: 早年國人普遍不認為電影是一種文化資產,電影從業人員包括製、編、導、演及技術人員,更加少有人認為電影是文化產業,因此,電影從戲院下了片之後,沒有人會想到要好好保存它,更沒人會想到電影片要和博物館所收藏的文物一般,必須保存在理想的典藏環境中。攝影影像的製作是材料與技術密集的科學性工程,其中最需要的就是對原理、技術、材料物性等科學理論的了解。在國內因為電影保存風氣未開,從業人員多數缺乏理論教育與良好的養成教育,對電影片的結構及特性鮮少有概念,在尋找變因時,常用仿試、抄襲的方法解決問題,而非從學理中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影片的保存與修護技術是影片保存科學中重要的一環,不但扮演著「預防」與「治療」的雙重功能,同時其主要目的是藉由積極保存的技術,穩定影片的化學與物理狀態,進而延長影片的生命。電影工業又稱塗膜工業,由此可知感光軟片的重要性。希望透過基礎的影片認識,了解影片檢查作業流程,諸如登錄、技術性記錄、挑選及維護的做法與程序,從而建立讀者對電影文化資產的積極性保存態度。(作者)
關鍵詞: 電影,影片,資料館,保存,修復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家檔案庫房空氣品質環境控制技術之探討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7 n.2
頁次: pp.44-59
摘要: 本文藉由前人對空氣污染物影響檔案材料保存的相關研究成果,說明庫房環境空氣品質對檔案保存之重要性,然後,再以美國冷凍空調學會(ASHRAE)對空氣品質控制策略與設計規範,探討國家檔案庫房環境的空氣品質控制技術。希望透過本文,能夠使讀者了解國家檔案庫房空氣品質控制需求與建立空氣污染物處理系統等概念。(作者)
關鍵詞: 檔案保存,空氣污染,室內空氣品質控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紙本檔案保存技術—抑制鞣酸鐵墨水腐蝕研究新發展
書刊名: 檔案季刊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7 n.2
頁次: pp.4-17
摘要: 鞣酸鐵墨水可說是傳世悠久的書寫繪畫材料之一,文藝復興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與作家維多‧雨果等名人都曾使用鞣酸鐵墨水,留下震撼人心的作品。這類墨水雖廣為人們使用,可是它有時候對紙本文物會造成致命的傷害;墨水主成分鐵與沒食子酸會導致紙材老化,使墨跡模糊、紙張脆弱。雖然紙質文物修護師早知道鞣酸鐵墨水對紙材的影響,且也力求解決之道,直至近期,歐美國家大規模地展開抑制鞣酸鐵墨水腐蝕之修護研究。雖此墨水在台灣文獻史料記載不多,但根據筆者檢視紙質文物之結果,發覺台灣早期檔案亦可能常用這類墨水記錄,且已對紙本檔案造成損害。此篇論文主要是回顧抑制鞣酸鐵墨水腐蝕方法之發展,這些方法包括除酸鹼化、水煮法、剖紙法與植酸鈣處理法。(作者)
關鍵詞: 鞣酸鐵墨水,抑制鞣酸鐵墨水腐蝕,除酸鹼化,水煮法,植酸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