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9673 - 9684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網路資訊擷取過濾系統:中文關鍵頁超搜尋代理人
書刊名: 網際網路資訊擷取過濾系統:中文關鍵頁超搜尋代理人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61p.
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站不斷成立,網頁文件在網際網路上快速成長;如何快速有效的進行網際網路資訊檢索,以獲得完整且高度相關的網頁,已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網路上傳統的資訊檢索系統皆以「關鍵字/詞」(KEYWORDS)來進行檢索,所獲得的資源資訊極其繁多,擷取回的網頁位址數以千計,單憑使用者本能的過濾功能,縱使耗費巨量的時間,亦難以應付的如此巨量之資訊,造成使用者「資訊過量」的負擔。因此本研究結合資訊檢索、資訊過濾、資訊擷取、中文斷詞、乏晰理論、平行處理等相關技術及理論,建構一個「關鍵頁」超搜尋代理人,使用者僅需提供一篇「關鍵頁(文件或網頁位址)」(KEYPAGES)做為輸入,系統擷取出文件的內容,將其斷字斷詞,並節取出其中關鍵詞建構出特徵向量,透過現有的搜尋引擎,擷取出網路上相關網頁,並透過SIMNET的MD值比對出相似度高的網頁,讓使用者可獲得與其資訊需求有高相關度的網頁。(作者)
關鍵詞: 資訊檢索,資訊過濾,關鍵詞擷取,關鍵頁,文件相似比對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網路資料搜尋之研究
書刊名: 網際網路資料搜尋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59p.
摘要: 網際網路(INTERNET)突破了地理上的疆界,使遠地資訊的取得只需彈指即可完成。全球資訊網(WWW)是網際網路服務中最簡便也是使用最廣泛的服務,這項資源以每日數百萬頁驚人速度成長,但由於其非結構化資料的特性,使資訊的檢索費時而困難,而搜尋工具的使用是解決此困境的一種方法。在全球資訊網的網頁檢索服務裡,常見的有主題目錄和關鍵詞搜尋引擎兩類。主題目錄以人工方式進行分類,精確度高,卻無法應付成長快速的全球資訊網資源;關鍵詞搜尋引擎以關鍵詞進行檢索,其檢索涵蓋的範圍較廣,但所得的結果精確度調低。概念構圖方法常用於認知心理學及科學教育領域中,它以數個概念詞及聯結語來表示構圖者對一事物之概念。本研究引入此一方法用於描述使用者的資訊需求,使檢索者較能完整地描述其需求,進而得到較相符之回饋。此外,為減少概念圖的繪製時間及恰當用詞,再引入一相關詞輔助概念圖繪製方法,此方法從網頁中擷取相關性較高的用詞以協助檢索者進行概念圖繪製。最後,本研究實作一個雛形搜尋系統,它包含了搜尋引擎及相關詞取得兩大部分,在搜尋引擎部份又包含了負責網頁內容擷取的ROBOT模組、建立索引的建立模組及前端的概念圖繪製模組。使用者需透過概念圖繪製模組進行資訊需求繪製,進而得到所需的網頁資料。(作者)
關鍵詞: 搜尋引擎,概念圖,資料檢索,相關詞,全球資訊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
書刊名: 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119p.
摘要: 本論文以全球資訊網的虛擬社群網站為對象,探討:(1)社群的成員具有哪些不同的角色?(2)不同的角色在溝通傳達上有哪些特性?(3)上述角色與溝通特性,對企業或網路經營者有何啟發,或行銷策略上有何意義?文獻探討依「虛擬社群」、「資訊搜尋」與「資訊傳播」三部份進行相關研究的整理。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選定「電腦」、「股票投資」與「美容保養」社群為研究對象,第一階段以「內容分析法」在三個樣本網站的討論區中分別抽取一千篇文章,以探究社群的基本概況。第二階段則從以上的三千篇中,抽取出十四個討論串主題,以「言辭分析法」進一步分析社群成員間的溝通情境。最後,本研究提出十八個命題,以綜合、歸納本論文的發現。分別是:命題1:虛擬社群成員的角色主要有八種類型:「成員領袖」、「意見呼應者」、「自我揭露者」、「經驗意見分享」、「資訊詢問者」、「瀏覽者」、「產品推廣者」與「干擾者」。命題2:「成員領袖」受到成員的敬重與信賴,互動與參與程度高,對虛擬社群有很大的貢獻。命題3:「意見呼應者」常對社群成員的意見或經驗表示認同與追隨,期望能加強在社群內的社會關係。命題4:「自我揭露者」將虛擬社群視為心靈寄託的地方,常發表情緒性的文章。命題5:「經驗意見分享者」熱心提供自己的意見,或分享個人經驗,期望對他人有所幫助。命題6:「資訊詢問者」將虛擬社群視為詢問問題或尋找產品資訊的場所,只在遇到問題或有購物的需求時才光臨社群,在社群內的參與程度與互動程度偏低。命題7:「產品推廣者」在社群裡進行產品的買賣或推廣,可能是公司的銷售人員,也可能是售賣二手產品者。命題8:「瀏覽者」在社群裡被動地搜尋資訊,在社群裡屬於沈默的一群,但有成為其他角色的潛力。命題9:「干擾者」在社群詢問或發表與討論主題無關的文章,而造成其他成員閱讀上的干擾。命題10:單一成員可能兼具兩種以上的角色,也可能依時間的改變而轉換角色類型。命題11:虛擬社群的功能與經營理念不同,設群內出現的成員角色類型與出現的頻率也會有所差異。命題12:虛擬社群成員,可依資訊傳播的特性分為五種互動模式:「資訊強化」、「情感交流」、「問題解決」、「產品交易」與「干擾與反制」互動模式。命題13:「問題解決互動模式」以問題的詢問與解答為主要的互動方式。命題14:「資訊強化互動模式」指成員輪番提出各自的經驗與看法,使得成員對議題有更深入的瞭解,或對本身的專業知識有進一步的提昇。命題15:「情感交流互動模式」以情誼建立為溝通的主要目的,常出現互開玩笑、聊天哈拉、拍馬屁、互吐苦水等社交行為,甚至在社群裡可能有小團體的產生。命題16:「產品交易互動模式」指公司推廣人員或受賣二手產品者,與其他成員間產生商品交易、諮詢等商業行為的溝通模式。命題17:「干擾與反制互動模式」是指干擾者對於虛擬社群秩序的干擾,以及其他成員為了維護社群秩序所形成的互動。這類互動偶而會有社群經營者的介入。命題18:虛擬社群的功能與經營理念不同,社群內成員互動模式的頻率也會有所差異。(作者)
關鍵詞: 網際網路,虛擬社群,內容分析,言辭分析,資訊搜尋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之初探
書刊名: 網際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之初探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112p.
摘要: 本研究希望針對網際網路的功能與其媒體特性,探討網路使用行為與溝通才能的關連性,其中網路行為包含了上網經歷、上網時間、網路資訊服務使用時間、網路互動服務使用時間;溝通才能則包含放鬆、互動管理、適應、自我揭露、訊息能力、自我概念、達到目標等七面向。本研究以大學生為例,經由文獻收集、資料分析以及問卷調查,探討大學生的網際網路使用行為(如:使用時間與功能等)是否會影響其溝通才能。研究結果發現1.使用網路經歷較深者,其「放鬆」、「自我概念」、「達到目的」皆高於網路經歷較淺者。2.高度網路使用者比低度上網者更具有「適應性」。3.高度網路資訊服務使用者在「適應性」與「自我揭露」上皆比低度網路資訊服務使用者好。4.高度互動服務使用者在「適應性」與「達到目的」上也比低度網路互動服務使用者來得好。(編者)
關鍵詞: 使用者行為,溝通才能,網路成癮,大學生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網路上的非實體電子出版之發展模式
書刊名: 網際網路上的非實體電子出版之發展模式
出版日期: 2000
摘要: 出版,是人類社會中,一項存在人類社會已久的傳播活動。從早期利用手工抄寫到現在的印刷方式,或是早期的泥板、獸骨、竹簡等載體到現在常用的紙張,人類利用各種工具及技術來傳播思想、傳遞訊息、普及知識以及累積文化等,形成了出版活動。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風貌的出版活動,但都是為了傳播及保存等目的。所以出版活動是人類產生於人類的需求下,結合當時和過去累積的技術及觀念,所發展出的社會活動。縱然紙本印刷書和以往的手寫竹簡等方式有著不同的呈現樣式,但對於當時及往後使用者都有著相類似的使用意義。如今人類已習慣於使用紙本印刷書的形式,另外,人類也有其他傳播方式可供運用,例如報章雜誌及廣播電視等,可以相互使用,使得人類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類的傳播觸角延伸。但在人類發展出電腦及網路後,電腦網路挾帶著其特點,對人類產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對出版者來說,網路已漸漸融入出版體系中,網路在出版製作時,可以節省成本及時間,在銷售時,可以發展出類似於亞馬遜網路書店的例子,近日也發展出所謂的網路非實體電子書等。種種的融合,使得出版漸漸進入繼紙張和印刷後的第三次出版「質」的改變,因為電腦網路有能力改變人類對於出版的認知、使用習慣以及成為主力。所以本研究針對非實體電子書為主題,引用其他領域學科有規模之理論來做討論依據。先討論出版活動的本質,以找到不同形式下的出版活動的共同特質。另外,並討論電腦網路的特性,以掌握此工具的運作規律。然後將出版的共同特性及目的來結合電腦網路的運作規律及特性,來討論非實體電子書的發展過程、優缺點、對既有出版的衝擊以及發展模式等。對於出版來說,電腦網路的使用,或是非實體電子書的出現,對於出版是一項利多於弊的改變,可以使出版更貼近出版的本質。但對於出版者來說,要進入非實體電子書的領域必須要有更強的專業出版能力及數位觀念等,才能面對將來的非實體電子書的競爭市場,並不是單純地只利用網路來傳輸檔案而已,這樣只是利用了網路的部份優點。而非是使出版和電腦網路做一妥善的結合,對於出版者的競爭力而言,只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情況。(作者)
關鍵詞: 出版,網路電子出版,非實體電子出版,文化基因,五力分析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際空間形成與知識版圖移轉
書刊名: 網際空間形成與知識版圖移轉
出版日期: 2000
摘要: 本文主要討論網際空間與知識論述的關連,作者的基本立場為網路空間是以資訊科技為基礎所建構的「社會實體」。論文首先從資訊社會論述的角度,發掘網際網路在社會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釐清「資訊」與「知識」概念上的差異,進一步思考網際空間與知識論述的關連,試圖將網際網路中的知識論述理論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採用論述分析對「國民卡事件」以及「國民卡行動聯盟網站」進行分析,以檢證理論建構之完備,並嘗試將論述分析應用在全球資訊網網站的討論上。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為:1.透過理論上的討論,釐清資訊與知識概念上的不同;2.瞭解知識論述在網際網路上的樣貌與可能性;3.避免未來學識的預測,而以實際發生過的現象為分析對象;4.對網際網路相關研究提出研究方法上的討論。研究發現以資訊科技打造的網際網路,挑戰了傳統媒體操作方式以及人們的時空概念,形成一個新的社會互動空間,這個空間是以「多元論述」為主要的特質,而這個特質也部份反映了後現代對文本與知識論述的批判。在網際空間中,社會成員各種論述策略來進行知識論述與建構,並且得到知識上的反省。同時對於社會議題的討論,也形成一種知識對抗知識的局面。(作者)
關鍵詞: 網際空間,論述分析,知識,後現代,國民卡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讀者書評之研究
書刊名: 網路讀者書評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126p.
摘要: 自英、美300多年的書評史中耙梳評論的意義,發現書評種類有摘錄式書評、百科全書式的書目資料整理、以學院教授詮釋為權威的專家書評,或是在沙龍文化中企圖以書評加個人的博學多聞,為作品評定歷史地位的文化人書評,或是在沙龍文化中企圖以書評家個人的博學多聞,為作品評定歷史地位的文化人書評。這些書評風格迥異、對評論意涵詮釋不同,但都是社會菁英在知識上的權力象徵,從選擇書籍開始,到評論觀點的展現,無不對閱讀大眾影響深遠。頂著專家的權威,書評籠罩在商業的消費意識裡,自上而下地教導讀者,書評控制在書評家、編輯、各領域專家的手上,成了知識擁有者的權杖、成了書評家自我拯救的過程。但是,書評是為讀者而寫,書評在向人類知識公有資產借取之餘,卻忽略廣大閱讀心靈的獨特性與創造性,我們鮮見閱讀大眾對評論提出回應與質疑,廣大讀者的聲音在系譜化的歷史中缺席了,讀者的思想與創作在書評權威的祭壇上被獻祭了。這是書評作為購書指南的迷思,這個迷思直到網際網路新媒介的出現,才重新發展出新的秩序。網路讀者書評的遲來晚到,終究還是對傳統平面書評產生重大影響。本研究針對對亞馬遜網站上的讀者書評進行觀察,發現其書評匿名性、數量之龐大、我手寫我口、直抒胸懷的寫作風格引起諸多批評,而在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影響下,呈現出知識商品化、商品知識化、深度感的消失、去中心化等特色。然而,在網路中,各種不同觀點的讀者書評都能匯聚一堂,不同文化、年齡、性別、教育程度、階層、知識背景的讀者,對一本書的多元看法都同時存在,因而匯聚成亞馬遜讀者社群,因為,亞馬遜在背後所提供的個人化服務與互動機制,使它不只是個網站,還是個「社區」。巴特宣布「作者之死」,亞馬遜則揭示「讀者之生」。藉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讀者重新得到應有的權利,不但參與閱讀過程,更積極加入寫作的活動中。人人皆有評論、書寫的權利,說明讀者能有作者、書評者、編輯的書寫、詮釋與建議的平等地位外,也揭示角色性質的重複與功能定位的逐漸模糊。古騰堡印刷術發明,讓人人都成為讀者;全錄影印機發明,加上個人電腦普及,讓人人都能成為出版家;而網際網路普及,則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作家/書評家。讀者書評因為網路特性而打破原先思考模式,史書評、出版機制中的作者、編輯角色產生轉化,尤其是在網路世界搜尋引擎、人工智慧代理程式、超連結等資訊整合以後所形成的龐大媒介力量,不只促使書評家定義改變,連閱讀、書寫、出版,都不得不衍生出新的地位。在網路發展成熟的未來,書籍將是多元的論述場域,作者是論述場域的奠基者,讀者是論述場域意義延伸的共同創作者,而編輯是論述場域背後的設計引導者,這一套新定義,來自對網路的認識與瞭解,也來自網路對書寫與閱讀質變的影響下,不得不有的體認。(作者)
關鍵詞: 網路讀者書評,網路書評,圖書出版業,書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學習歷程之知識探索:學習效能評鑑之工具
書刊名: 網路學習歷程之知識探索:學習效能評鑑之工具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149p.
摘要: 本論文描述如何幫助老師分析網路學習歷程(WebPortfolios)包括詳細的學生學習行為、教室歷程、與同儕互動,以了解學生在網路教室中的學習活動效能。本論文使用資料庫與資料萃取方法來處理學習活動資料並進而分析這些學習歷程,以輔助教育上之決策分析與決策實施。所使用之方法可使老師以線上的方式有效的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態,並進而了解學習行為、教學策略與同儕互動之間的關係,而非個人的知識狀態,所以可以輔助老師下正確決策以管理網路學習系統之學習活動。(編者)
關鍵詞: 效能評鑑,作品集評量,data mining,網路學習系統,決策支援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學習課程與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
書刊名: 網路學習課程與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0
摘要: 網際網路學習環境的蓬勃發展,如何協助學習者正確地、快速地在資訊的洪海中尋找到所想要的資料將是個刻不容緩的議題。目前利用搜尋引擎來找資料,在大部分情況下,使用者想要的資訊都隱含在數百筆,甚至於數千筆的搜尋結果中(其中包含許多重複索引之網頁),必須透過使用者一再篩選,才能獲得真正想要的首頁。而此項工作,對於知識概念與語意架構正在發展中的小學生而言,更是項嚴重的負擔。因此在本論文中,我們提出一套適用於國小學生的個人資源搜索分類系統。從本論文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1)利用超連結的特性來分類網頁,的確可提高其分類的準確率。(2)適度的刪除多餘的關鍵詞,不僅不會影響分類的準確率,更能加快執行速度。(作者)
關鍵詞: 集群分析,網頁自動分類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資源之引用分析:以國內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及八十九年國科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為例
書刊名: 網路資源之引用分析:以國內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及八十九年國科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為例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114p.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國內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九種及八十九年國科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八種,探討網路資源被國內學者引用的情形、研究網路引用文獻(networkcitation)的可得性、位置變動、密碼限制、連結(link)功能、書目資訊等現況、及分析影響學者引用網路資源的因素,研究方法為引用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研究主要以「引用文獻數」、「網路引用文獻數」、「網路引用文獻率」、「網路引用文獻可得率」作為分析學者引用網路資源的根據。經由研究結果可發現,圖書館學學者與其他學者在引用網路資源的行為上,有很大的差異。網路引用文獻可得率部份,圖書館學期刊為53.99%;國科會優良期刊為40%,表示當使用者企圖找尋被作者引用的網路資源時,約只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取得全文資料。(編者)
關鍵詞: 網路資源,引用文獻行為,網路資源鏈,網路引用文獻可得率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
書刊名: 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
出版日期: 2000
頁次: 90p.
摘要: 本研究探討在網路教學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型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間的相互關係;此外,也針對學生個人特徵與學習型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學習績效的關係做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學習型態與學習滿意度、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學習績效與學習滿意度都有顯著相關,學習動機與學習績效也顯著相關;研究結果也發現學生的網路經驗愈多,其學習滿意度、學習績效皆愈高,修習本網路教學課程也較樂於進站學習。(編者)
關鍵詞: 網路教學,電腦教學科技,學習型態,學習動機,學習績效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之影響
書刊名: 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之影響
出版日期: 200007
摘要: 網路科技將對公共圖書館之功能及任務,產生本質上的改變。經過第一年以問卷全面對公共圖書館利用網路科技情形,藉由先導性研究確立七大議題,作為本研究第二年個案公共圖書館深入個案研究訪談之重點項目,因此本研究係採深入個案研究法,分別針對「弱勢族群之使用」、「公平存取」、「存取使用政策及過濾軟體」、「館員角色變換及共識」、「本土化資料庫」、「政府資訊連接」、「諮詢服務人力水準」等構面,選擇四個公共圖書館進行深入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事項。本研究之重要研究結論與建議有下列數點:(1)在提供弱勢族群網路科技使用方面,公共圖書館應是一個整合各項資源,提供弱勢族群網路應用之重要窗口,在消除數位隔離(DIGITALDIVIDE)、要求網路應有無障礙空間的努力上亦應扮演關鍵性角色。(2)在網路科技之公平存取方面,有大部份之總館及分館仍未有足夠上網查詢之個人電腦可供存取,應考慮與廠商合作,或將場地委外給廠商以增加存取網路節點及教育訓練機會,免費提供讀者上網使用。(3)在存取使用政策及過濾軟體方面,圖書館應將館內上網電腦分為「未過濾」與「已過濾」資訊兩類,「已過濾」電腦會裝置過濾軟體來阻斷兒童不宜之資訊,成年人得自由選擇電腦上網,未成年人如經家長同意亦可使用「未過濾」之電腦。(4)在館員角色變換及共識方面,個案圖書館之主管們對此一角色可能之變換大致皆有所體認,惟仍未見採取相對之具體因應措施及積極配合計劃。(5)在本土化資料庫建置方面,地方文獻等之全文數位化都非公共圖書館能力所及,聯合各館共同建立本土化資料庫並開放共享,是公共圖書館提供獨特網站訊息塑造特色的契機。(6)在政府資訊連接方面,分類完整內容充實的政府資訊網站,是做為社區資訊服務窗口的公共圖書館最重要的資訊服務項目之一,惟仍欠缺統一的搜尋介面與網頁。(7)在諮詢服務人力水準方面,各館應可加強線上諮詢服務之功能,此部分亦可利用訓練資訊義工方式擔任,以逐漸朝不限時間、地點之虛擬參考服務方向努力。(作者)
關鍵詞: 公平存取,網路存取政策,數位隔離,社區資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