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2353 - 2364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RAD)概念模式初探
書刊名: 圖書與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8.2
卷期: n.64
頁次: pp.31-46
摘要: 「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unctionalRequirementsforAuthorityData,FRAD)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andInstitutions,IFLA)權威紀錄功能需求及編碼工小組(FRANAR)發展中的權威資料概念模式草案。三十年來IFLA致力於國際權威控制,FRAD是其「書目紀錄功能需求(FunctionalRequirementsforBibliographicRecords,FRBR)」模式的擴展。和FRBR一樣,FRAD也是描述「實體-關係模式」,只是把焦點放在權威資料的實體上。未來的IFLA新國際編目規則(InternationalCatalogingCode,ICC)與即將取代英美編目規則(Anglo-AmericanCatalogingRules2ndEditionRevised,AACR2R)的新內容(ResourceDescriptionandAccess,RDA)皆將以FRAD為其檢索點及名稱權威的理論基礎,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認為國內圖書館採用的《中國編目規則》應與世界接軌,未來有必要將FRBR及FRAD融入其中。FRBR已成熱門議題,而FRAD剛推出不久,知之者不多,故筆者試從網路文獻探討FRAD的歷史發展、基本理念、各界評論及可能影響,或許可供國內鞭目規則修訂機構的參考。雖然FRAD概念模式尚未完全定案,然其未來發展動向及應用性仍值得國人關注。(編者)
關鍵詞: 權威資料功能需求,權威記錄功能需求,書目紀錄功能需求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學位論文引用文獻分析與館藏支援之研究
書刊名: 圖書與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802
卷期: n.64
頁次: pp.1-30
摘要: 本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共12個系所之博碩士研究生於90至94學年度間發表之學位論文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為研究對象。研究係以系所和年代為分層抽樣,共取得512篇學位論文樣本,透過引用文獻分析法,探討政治大學商學院學位論文引用文獻之特性,再將引用的期刊和圖書核對政大圖書館館藏,瞭解政大圖書館館藏滿足政大商學院學位論文引用文獻需求的程度與無法支持的特性,並獲知政大商學院學位論文研究的核心期刊清單。綜合上述之研究結果,作為政大圖書館發展符合學術研究需求之館藏與推廣商學資訊服務之參考。(作者)
關鍵詞: 引用文獻分析,館藏支援,核心期刊,學位論文,館藏評鑑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電子期刊網路服務與評鑑模式之研究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12
卷期: v.3 n.1
頁次: pp.75-102
摘要: 電子期刊藉由網路與電腦科技處理與傳遞,圖書館提供網路模式,俾利使用者完整取用期刊資訊。近年電子期刊的發展有了新模式,亟待從網路服務觀點探討。本研究旨在探討電子期刊網路服務要件與評鑑模式,研究目的包括:一、研究圖書館提供電子期刊網路服務的要件與服務形式;二、探討電子期刊以網路服務、使用者與績效評鑑為主的評鑑方法,以及測量標準與評鑑工具;三、建構網路服務為中心的電子期刊評鑑模式並測試,以為圖書館實施電子期刊評鑑的根據;四、探討臺灣學術圖書館電子期刊評鑑現況。本研究利用文獻探討、焦點團體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建構電子期刊網路服務評鑑模式,成功應用在學術圖書館測試,並驗證了電子期刊評鑑以網路服務與使用者導向原則的可行。本研究獲致電子期刊網路服務計量評鑑模式,包括:電子期刊資源、電子期刊使用、電子期刊成本、電子期刊使用績效四大構面及二十三項指標。(作者)
關鍵詞: 電子期刊,網路服務,電子期刊評鑑,網路服務評鑑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國內碩士論文探討資訊行為相關研究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12
卷期: v.3 n.1
頁次: pp.51-74
摘要: 本文以實徵研究析論臺灣資訊行為相關研究之現況,並提出建議。第一階段以量化方式進行,藉由統計數據之顯示初步了解資訊行為相關研究的趨勢;第二階段以質化方式進行,以內容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於選定的架構下擇八篇論文進行評析。結果發現,國內資訊相關研究於近幾年內〈84-93學年度〉呈現穩定而持續的成長,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類型多樣化,唯研究學域以圖書資訊學領域為主,雖有越來越多新興領域進行研究,成長情形仍有待觀察。論文內容上質的分析則發現,論文研究者主要以「動機」、「資料主題/資訊內容」、「資料類型」、「資訊管道」作為資訊需求研究的重點。建議此類研究設計與分析需更為周延,並尋求研究方法的創新性,以利研究成果之累積。(作者)
關鍵詞: 資訊行為,資訊需求,研究趨勢,量化研究,內容分析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電腦科學領域高被引文章與一般文章之書目計量比較分析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12
卷期: v.3 n.1
頁次: pp.27-50
摘要: 本研究利用書目計量法分析比較電腦科學領域高被引文章與一般文章之特性,包括基本特性、合著特性及老化特性,並對臺灣地區所屬作者發表文章同樣進行特性探討。高被引文章蒐集自ESI資料庫,包括1996至2006年共2112篇文章,其中臺灣高被引文章有20篇;一般文章檢索自WOS資料庫,包括1996至2006年共2200篇文章,其中臺灣一般文章有89篇。研究結果顯示高被引文章平均首次被引年齡較一般文章低,主要由歐美國家所發表;在合著率方面,高被引文章與一般文章皆呈現上升趨勢,以高被引文章合著率較高,跨國合著率同樣是高被引文章較高;分析高被引文章與一般文章之老化曲線可知,高被引文章被引狀況較持久,一般文章則是較早達到被引高峰且較早老化。此外,臺灣地區機構所屬作者發表文章特性與所有文章大致相近,但臺灣的高被引文章數在各國之排名遠不如一般文章,且臺灣的一般文章平均被引次數較所有一般文章低,顯示臺灣文章數量雖不少但品質仍有待提升。(作者)
關鍵詞: 高被引文章,書目計量,合著,文獻老化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數位出版產業之構面研究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12
卷期: v.3 n.1
頁次: pp.1-26
摘要: 當數位時代來臨,數位出版成為全球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充分瞭解數位出版產業鏈中所牽涉的各種議題就相當重要。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國內外數位出版產業發展,並分析歸納出數位出版產業四大構面:一、技術、標準與版權管理機制;二、授權模式;三、內容;四、經營模式。最後探討數位出版產業鏈三個參與者〈作者、出版者與整合者〉所扮演的角色,並描繪出數位出版產業鏈的微笑曲線。(作者)
關鍵詞: 數位出版,授權模式,數位版權管理,微笑曲線,DRM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中文維基百科編輯者系統接受度之研究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12
卷期: v.3 n.1
頁次: pp.103-139
摘要: 維基百科是透過網路協作以編纂的百科全書計畫,中文維基百科雖為推展較早的計畫之一,但在條目質量及社群發展面向上仍有成長的空間,唯有了解影響使用者使用的因素後才能對此計畫之運作有所助益。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對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編輯者進行資料蒐集,利用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並以結構方程式分析以理解編輯者對中文維基百科系統之構面影響因素為何,再藉由訪談法對一般使用者、具編輯經驗者與管理者進行使用經驗與需求的了解。(作者)
關鍵詞: 中文維基百科,編輯者,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文本形式與權力模式-以臺灣個人電腦與step-by-step操作性文本發展為例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2 n.2
頁次: pp.91-122
摘要: 對step-by-step操作性文本發展的關注,是本文重要分析方向,分析上重要的視角在於:閱讀者透過此種文本而對個人電腦進行操作的閱讀經驗,恰恰可以結合Foucault(傅柯)在論述「權力」時對「個體」和「身體」於分析上的重視。換言之,操作性文本的閱讀經驗恰恰是個電腦權力可以對個體之身體進行規訓的文本形式;具有「操作性指向」功能的step-by-step文本形式連結著、傳遞著個人電腦知識與一般社會組成者主體實踐的關係。(作者)
關鍵詞: 身體,雜誌,個人電腦,權力,技巧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以網站流量資料探討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2 n.2
頁次: pp.39-60
摘要: 人類的生活與網路使用愈來愈不可分,分析使用者的網路行為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面貌。本研究建議研究者可以利用網站流量資料做為網路使用研究的初步分析資料。在本論文,我們以Alexa.com所提供的網站流量資料為例,說明利用這些資料時的應用方法與限制。(作者)
關鍵詞: 網路使用行為,網站流量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2 n.2
頁次: pp.17-38
摘要: 符號學作為美學、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論,普遍在傳播學研究領域中被使用,臺灣以往有關傳播符號學的論文多半是探討符號的連結與應用,舉凡論述、影像、文字、聲音、圖像等的符號分析,研究的方向多朝向探究意符與意指之間的任意連結,帶有其特殊的文化意涵,運用意識形態理論或雙層符號系統中神話的意指作用分析,來詮釋符號運作的深層文化意涵。然而,這些研究面向主要將符號的概念帶進與文化意涵連結的專斷穩固性與符號的不變性探討,透過符號的運作體系來詮釋文本,對於符號方法論的反身思維卻少有看見,許多研究者將研究焦點放在詮釋符號的目的,卻忽略了對符號語言體系的反思檢視,如:何以研究者會如此詮釋符號?是什麼樣的體系在影響研究者的詮釋?這特殊符號系統的結構是如何運作形成的?符號語言學之父FerdinanddeSaussure將語言分析帶進一個結構性的符號系統分析,強調語言是一套符碼系統的運作;電影符號學大師ChristianMetz聲稱電影可以視為一種語言,卻非一套語言系統;研究物體系的著名學者JeanBaudrillard提出物體系不同於語言結構,不構成穩定的符碼系統,而是處於演變狀態。這些重要的原典論著不僅使用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研究方法,更將符號的討論回歸到符號系統的反思。因此本文的目的在探究符號學方法論的反身自省,重新探討符號的可變性思維、共時與歷時分析方法的檢討、返回符號系統的思考、研究者的反思自省等議題,這些符號學方法論上的問題需要重新被關照,如此在符號詮釋的研究中,才能更深一步地返回詮釋體系的探討。(作者)
關鍵詞: 符號學,可變性,共時,歷時,符號系統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精進網路研究方法:網路民族誌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研究
出版日期: 200806
卷期: v.2 n.2
頁次: pp.1-15
摘要: 「網路民族誌」(Netnography)在西方學術被使用於網路研究已有十幾年的歷史,相關研究顯示,此方法允許研究者更進一步捕捉複雜的網路文化與社會現象(Kozinets,1998,2001,2002)。就理論而言,當一位網路民族誌的研究員既簡單又輕鬆,因為研究員只需要坐在電腦前下載、分析被研究者的網路言論即可。然而,Reid(1995)批評,當研究員事後再分析網路社群或討論室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言談,已經失去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的精髓。其中最被質疑的,包括研究員無法確切查證網路被研究者的真實身份(如:性別、年齡、職業等),及研究員無法即時深入與被研究者產生密切的互動,並更進一步追查與議題相關的訊息。因此,Hine(2000)、Marvin(1995)和Paccagnella(1997)等多位學者大力提倡與強調,在網路上必須使用有別於民族誌的研究方法,以便克服研究者只是在網路上當一位潛水伕的觀察者而已。Kozinets(1998)提出修正「網路民族誌」的新方向:即綜合傳統的民族誌研究法(如:研究員帶著筆與紙,寫下所觀察與面對面訪談的資料)和新的線上研究方法(如:研究員本身參與線上觀察與討論、e-mail訪問、線上即時訪談),進而成為一個適合的網路精進研究法。本文主要針對近十幾年被西方學術界推崇的精進網路研究方法-「網路民族誌」,作概念與發展脈絡的介紹,進一步以筆者實際操作之網路研究個案闡述經驗,並提出反思與建議,期盼為臺灣未來的相關研究擴充研究面向。(作者)
關鍵詞: 網路民族誌,線上研究方法,線下研究方法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國數位寄存館員自發性的政府網路出版品蒐訪行動
書刊名: 圖書資訊學刊
出版日期: 200806/200812
卷期: v.6 n.1/2
頁次: pp.83-110
摘要: 本文以個案研究與紮根研究法探索美國州級數位寄存館員如何在政府機關網站中蒐訪、選擇、並擷取網站資訊內容,供寄存系統作永久典藏。在某些政府資訊數位典藏模式中,選擇資訊以保留公共記憶的權力已逐漸由政府資訊生產者移轉至數位寄存館員,以OCLCDigitalArchive?系統為基礎的州級數位寄存即為此類模式代表。本文於2006-2007年對四個使用上述系統的州級數位寄存系統進行實證研究,旨在了解數位寄存館員進行自發性網路出版品蒐訪的工作程序及行動策略。本文首先描述個案實際執行蒐訪的方式,基於實證現象,本文提出一數位寄存的蒐訪行動歷程模式,並探討這類自發性蒐訪行動與寄存工作制度變遷對館藏發展及社會歷史紀錄的影響。(作者)
關鍵詞: 數位寄存,電子化政府資訊,網路政府資訊,數位保存,館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