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15289 - 15300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美國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下)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003
卷期: v.27 n.3
頁次: pp.330-362
摘要: 詳見「美國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上)」
關鍵詞: 使用指導,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以文獻引用分析評估海洋學期刊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003
卷期: v.27 n.3
頁次: pp.311-322
摘要: 文獻引用可說是正式使用圖書館館藏的證據,計算文獻引用比調查讀者利用來得簡單又經濟。本文旨在以文獻引用分析評估海洋學期刊。文中之統計資料採自1988年[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CI)]之[期刊引用報導(JournalCitationReports,簡稱JCR)]、海洋學核心期刊、[CurrentContents]所收之期刊、國科會科資中心[新到期刊目次服務]及國立臺灣大學海洋學系教授需求評估17種核心海洋學期刊,分析其被引用次數、影響係數、快速指標、文章篇數、引用參考文獻篇數、半衰期、自我引用及排名。研究發現[Limnology&Oceanography]在1988年一年中被人自其出刊以來所有期數引用了6969次,為最常被引用之期刊。文內亦陳述引用分析之困境。雖說期刊引用反應了期刊的價值和被利用的情況,但有些有用的期刊並不常被引用。引用統計有很多問題,SCI之統計亦有許多待商榷之處。JCR只能算是有高度價值之參考資料,最好和其它期刊評選方式一併採用。(編者)
關鍵詞: 期刊評估,SCI,引用分析,期刊使用研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The Value-added Electronic Jaurnal: Experience With World Cultures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003
卷期: v.27 n.3
頁次: pp.282-293
摘要: 由於電子期刊的論題在出版業及圖書資訊界愈來愈受到重視,作者以[WorldCultures]為例,說明電子期刊的價值及其加值處理的各項問題。文中首先說明電子期刊巿場的概況;接著分析目前圖書館電子期刊尚待解決的問題有六:一、能以磁片形式出版,便於複製、傳送及更新;二、能提供檢索、顯示及資料分析的軟體;三、允許使用者建立自己的書目文獻檔;四、能解決權版問題,允許圖書館將電子期刊外借;五、內容便於循序閱讀;六、取得原文作者的出版認可。[WorldCultures]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解決之道,而成為所謂的加值電子期刊,文中對於[WorldCultures]的作法有詳細的說明。(編者)
關鍵詞: 電子期刊,加值處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Library Workstations of the Future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003
卷期: v.27 n.3
頁次: pp.270-281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展,圖書館面對廣大的科技產品與技術,而這些科技亦具備改進圖書館功能之潛力。本文即探討科技的發展與其未來應用於圖書館工作站的問題,作者並對專家系統(ExpertSystems)和超媒體(Hypermedia)在圖書館的應用特別加以討論。對大學圖書館而言,作首建議未來的圖書館工作站應結合資訊管理工具及教學工具,而成為一個整合性系統及環境。文末作者以參與南加州大學傑佛森計畫(PorjectJeffersn)之經驗,提出建議供眾參考。(編者)
關鍵詞: 專家系統,超媒體,圖書館工作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Effects of CD-ROM in a University Library
書刊名: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出版日期: 199003
卷期: v.27 n.3
頁次: pp.257-269
摘要: 隨著光碟資料庫技術愈臻成熟,愈來愈多的圖書館運用這項產品提供服務,奧瑞崗州立大學(OregonStateUniversity)的Kerr圖書館自1987年開始啟用12座工作站組成的光碟參考服務中心,經過兩年的使用,目前工作站數量已增至14座,共計21種資料庫53片光碟。作者試圖以該館提供光碟檢索服務兩年的經驗,探討光碟機檢索服務對圖書館的影響。討論的範圍,包括對參考服務、館際互借、線上資料庫檢索服務、使用者指導、圖書館員、館藏發展等各方面的衝擊。(編者)
關鍵詞: 光碟資料庫,光碟檢索服務,CD-ROM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教育、傳意、科技
書刊名: 教育、傳意、科技
出版日期: 1990
頁次: 399p.
摘要: 本書作者試圖以教育為核心,傳意(Communication)為經、科技為緯,縱橫交錯的闡明「教育、傳意與科技」三者的相互關係,乃是以「人」為教育的首要因素,傳意為教育的過程,科技與大眾傳播為教育的媒介;同時指出「施教者」須基於「受意者」的個別差異,本著「傳之以心,受之以意」和「有教無類」的情操,協助「受意者」學習以及培養其傳情達意、思考與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著重討論教師個人的修養、教學傳意的方法、科技傳媒的教育效能,並且嘗試擬定「教育傳意與科技」的課程和研究的可能路向,同時介紹教育科技的發展和展望。第一章:是從歷史角度簡略介紹古今教育家對「教育、傳意與科技」的觀點。第二章:闡明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所扮演的角色,與其傳意功能。第三章:申述「人際關係與教育」的意義,並介紹人際關係的概念及實踐方法。第四章:探討「教學傳意」的概念與其各種可行的方法,以及說明「傳意」在「課室管理」的策略;和「傳之以心、受之以意」的情操於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本章並提供「課室管理」的方法。第五章:展示「教育傳意與科技」與「微觀教學」和「教師教育」的關係,並且介紹「微觀教學」的訓練過程。第六章:闡明「教育、傳意、科技」三位一體的相互關係,同時嘗試引述「教育傳意與科技」的課程基本概念與路向,並且介紹教育科技的功能、應用與形成的因素。第七章:闡述成人教育和「教育傳意與科技」的關係,同時說明「成人教育」的意義、「遙程教學」與「開放大學」的概念。第八章:探討大眾傳播媒介教育與社會的功能,並引證電視對教育的影響。第九章:歸納了「教育、傳意、科技」三者合而為一的結論,並介紹「電腦、互動交流電視、電視碟、傳真匯談、機械人、人造衛星、和有線電視」等新科技在教育上的現況與展望。(編者)
關鍵詞: 教育科技,傳播,教學科技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與文學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之調查研究
書刊名: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與文學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之調查研究
出版日期: 199006
摘要: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使得人類對資訊的需求日益迫切,不分年齡、職業、教育程度等皆需要資訊來做決定或解決問題。資訊尋求行為即是為了滿足資訊需求而採取的途徑,圖書館探究使用者的資訊尋求行為,是為了瞭解其資訊需求與利用情形,以改善圖書館的服務。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一、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與文學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之差異,此行為包括資訊來源的使用、查尋資料的途徑、尋求資訊的目的。二、同一學院內,再依性別、年齡、年資、職稱之個人因素,探討同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之差異。此外,並調查兩院教師閱讀資料的習慣、是否曾用電腦檢索資料庫、利用資料上之困難、及使用台大圖書館的情形與建議等。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截至七十八年十月在職的台大工學院與文學院專任教師為普查對象。問卷回收率為66‧7%,有效問卷計297份。以「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簡稱SPSS)進行統計工作,分析方法是百分比分析、卡方檢定與t值考驗。研究結果顯示,兩院教師大部份的資訊尋求行為達顯著差異,同院教師大部份的資訊尋求行為無顯著差異。兩院教師對電腦檢索資料庫的興趣不高、但工學院教師的使用比例高於文學院教師甚多。無法迅速獲得資料及已知有該資料卻拿不到是兩院教師常有的問題。根據研究結果對台大圖書館提出幾項建議:一、增加館藏量;二、加強資訊檢索服務;三、加強館際合作服務;四、提高編目工作效率;五、儘速自動化,分享資源。(作者)
關鍵詞: 資訊尋求行為,讀者研究,資訊需求,使用者研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典藏目錄II
書刊名: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典藏目錄II
出版日期: 199003
頁次: 71p.
摘要: 目錄CONTENTS丁衍庸Ting,Yen-young......................................6任博梧Jen,Po-wu............................................7江兆申Chiang,Chao-hsien....................................8李奇茂Lee,Chi-mau..........................................9呂佛庭Lu,Fou-ting........................................10余偉Yu,Wei..............................................11李康Chin,Kun............................................12林玉山Lin,Yuh-shan........................................13胡念祖Hu,Nan-jun..........................................14梁又銘Lian,Yu-Ming........................................15梁中銘Lian,Chung-ming.....................................16孫多慈Shen,Tuo-tzi........................................17孫雲生Shen,Yu-sun.........................................18高逸鴻Kao,Yi-hung.........................................19馬壽華Ma,sou-hwa..........................................20陳子和Chen,Tzi-ho.........................................21陳丹誠Chen,Ten-chen.......................................22黃君壁Huang,chin-bi.......................................23黃磊生Huang,Lay-shen......................................24傅狷夫Fu,Chuan-fu.........................................25張穀年Chang,Ku-nian.......................................26葉公超Yeh,Kung-tzau.......................................27葉醉白Yeh,Tzei-bai........................................28趙春翔Chao,Chung-hsiang...................................29趙少昂Chao,Sau-en.........................................30歐豪年O,Hau-mian..........................................31蔡草如Tzai,Chau-lu........................................32賴敏程Lai,ji-chen.........................................33鍾壽仁Chung,So-ien........................................34羅芳Lo,Fung.............................................35丁翼Ting,Yi.............................................36丁治盤Ting,ji-pang........................................37于大成Yu,Ta-chen..........................................38王北岳Wang,Pei-yueh.......................................39王愷和Wang,Kai-hou........................................40王壯為Wang,Drung-wei......................................41史紫枕Shi,Tzi-chen........................................42孔德成Kong,Tei-chen.......................................43李猷Lee,Yu..............................................44凌紹祖Lin,Sau-jun.........................................45梁鈞庸Liang,Jun-youn......................................46梁寒操Liang,Han-tzau......................................47陳其銓Chen,Chi-chain......................................48張維翰Chang,Wei-han.......................................49張隆延Chang,Long-yan......................................50董開章Dong,Kai-tzen.......................................51賈景德Ja,Chin-dei.........................................52魯蕩平Lu,Dun-ping.........................................53錢大鈞Chain,Da-June.......................................54譚淑Tan,Su..............................................55作者生平簡介ArtistsBiography...............................56
關鍵詞: 水彩畫,藝術館,收藏品目錄,臺灣研究,油彩畫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典藏目錄Ⅱ;National Taiwan Art Education Institute catalogue of collections volume II
書刊名: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典藏目錄Ⅱ
出版日期: 1990
頁次: 70p.
摘要: 目錄(油畫部分)5李朝進作品6李芳枝祝福農歷新年7何肇衢公園8吳承硯排灣族9金哲夫海濱邊域10洪瑞麟淡水風景11翁清土重生12莊詰風景13梁丹丰神住14許坤成作品No.7715陳慧坤風景16陳正雄飛鳥17陳慶熇聚18郭東榮1986年宇宙探險的犧牲19曾培堯生命系列八八四二20張柏舟惜21楊隆生美國大熊湖之夏22楊乾鐘新店溪畔23溫淑靜作品24劉煜小太空工程師25蔡蔭棠紅我城26賴傳鑑騎馬27謝孝德文化的外衣28顧炳星旅律29顧重光一九七三年三十三號
關鍵詞: 繪畫,作品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法律室配置規劃
書刊名: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訊
出版日期: 199011
卷期: v.13 n.4
頁次: pp.25-28
摘要: 閱覽室是讀者、資料和館員三者進行人、書交流的圖書館機能與活動的主要空間,其配置規劃直接影響閱覽服務的實施、及圖書館經營的成敗。而閱覽室的配置規劃常須兼及技術服務與讀者服務之營運理念,同時還要考量個別及交互間諸多相互關連的因素,也就是說愈能多向、周延的衡量與探究各種方案間的優劣得失,就愈能規劃出最理想的閱覽室配置區劃。國立中央圖書館法律室原擬設置於六樓610室,後因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圖書館副館長汪引蘭女士提議,設在原五樓日韓文閱覽室為宜,因該室緊鄰庋藏甚多法律性質文獻的政府出版品閱覽室,可收相輔相成之效,對讀者在資料的運用上,甚為便利外,並可集中資訊檢索及參考諮詢服務人員,提供讀者更完善的服務。復經本館研析日韓文閱覽室移至六樓的可行性,及有關的配合措施後,遂決定將五樓506室重新規劃為法律室。本文內容敘述該室之配置情形,包括:規劃原則、區劃說明、傢俱設備、及書刊排架。(編者)
關鍵詞: 中央圖書館法律室,建築規劃,空間配置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八十/二十法則」與法律文獻之採訪政策
書刊名: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訊
出版日期: 199011
卷期: v.12 n.4
頁次: pp.9-12
摘要: 圖書採訪可以說是圖書館工作的開始,是圖書館技術服務的前哨。作者為確立國立中央圖書館法律室之館藏發展政策,求其能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擬引圖書館管理中著名的八十/二十法則(The80/20Rule),來論述其法律文獻之採訪政策,並確立未來的圖書資料採訪方針。作者於文中首先說明「八十/二十法則」最先是由義大利學者帕拉托(VilfredoPareto)提出的,雖然發軔於二十世紀初的工商企業界,但後來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裡所形成的新興次領域:書目計量學,與圖書採訪關係頗為密切。一九六九年特魯斯威(RichardTrueswell)並提出書目計量學上的「八十/二十法則」,為採訪時做成本效益分析的極佳工具。圖書館館藏發展之規劃,常見以「八十/二十法則」及「布拉福定律(Bradford`sLaw)」以確定重要的核心館藏。作者認為圖書館進行採訪策略規劃應注意以下三大構面的問題:一、期本的社會經濟目的;二、高階主管的管理哲學;三、內外環境的優劣評估。文末介紹中央圖書館法律室的館藏發展政策。(編者)
關鍵詞: 法律資料採訪,80/20法則,布拉福定律,中央圖書館法律室,Bradford’s Law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連續性出版品編目問題淺探
書刊名: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訊
出版日期: 199011
卷期: v.12 n.4
頁次: pp.42-45
摘要: 連續性出版品由於連續出版且無發刊期限,在漫長的出版過程中,各種發行事項常有變動,而刊名及編輯單位的更易更是不勝枚舉,往往造成編目的困擾。本文乃就一般性連續性出版品的範圍及類型加以界定,並就其記述編目常見的問題加以列舉探討。連續性出版品是一種〞發行狀態〞,而不是一種資料類型,因此,任何一種資料類型,如錄音帶、錄影帶、電腦檔等,都有可能以連續方式發行。以一般常見的印刷形式資料為例,除了單冊圖書外,多冊書、集叢、假叢刊、雜誌、報紙,以及刊期較長的連續性出版品,如年鑑、年報、統計等,皆可採用連續性出版品的規則加以編目。連續性出版品由於變動性大,涵蓋範圍多,圖書館處理此種類型的資料時,宜先訂定下列編目政策及原則,以利日後編目工作的進行:一、編目著錄層次及主題分析深度;二、圖書與連續性出版品的劃分標準;三、個別或整體著錄原則;四、書目記錄維護原則;五、回溯編目原則的擬定;六、期刊館藏目錄的提供利用方式。本文並列舉連續性出版品常見的記述編目問題加以探討,包括:主要款目的選擇方式、如何判定刊名改變、主要著錄來源的抉擇、著錄層次的決定、題名含全稱及簡稱時著錄、卷期編次項之著錄方法、刊物索引及重印本的編法等,並附實例可資參考。(編者)
關鍵詞: 期刊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