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搜尋結果為 8053 - 8064 (總計 18424 筆資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非同步學習活動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
書刊名: 非同步學習活動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77p.
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虛擬大學、遠距教學與e-learning開始受到重視,透過非同步遠距教學,學習者不用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此獲得更多學習機會,全民學習與終生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但是在非同步遠距學習環境下教學環境有重大的改變,傳統面對面課堂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聯減弱或消失了,非同步遠距教學裡學習者變成了主角,學習的步調都要靠學習者自行調整。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就是非同步遠距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非同步遠距課程設計的重要考量。本研究將探討學習活動對學習動機的影響,透過於學習者的學習時間曲線的變化,可以瞭解學習動機的起伏變化,根據實驗的結果顯示學習活動在不同的時刻影響學習動機,如果課程設計者瞭解這些學習活動的特性,可以提供其設計課程時,需要加入哪些學習活動,以活絡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來提昇學習效果。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共舉行四次實驗,並實施三種不同的學習活動:加分、考試與作業。之後發現加分在學習過程前期引發學習動機,考試在學習過程後期引發學習動機而學習者參與考試學習活動表現比較平穩。根據這些活動展現出來的時間曲線,本研究提出三種學習活動的特性:提昇學習動機的時間點、激勵度與持續度。這些研究結果將可成為教學者規劃遠距教學課程的依據。(作者)
關鍵詞: 遠距教學,學習活動,學習動機,學習時間,學習活動特性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非同步教學課程學生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書刊名: 非同步教學課程學生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66p.
摘要: 今日的網際網路科技正廣泛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而應用於學習範疇中則為網路學習,目前許多的大學院校皆已採用網路來輔助教學,非同步網路教學即為網路學習的教學方式之一。值此大學院校開始研發並實施非同步教學課程之際,本研究試圖深入瞭解非同步教學課程學生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了解學生為了繳交非同步教學課程作業或報告而找尋資訊時遭遇的問題,以及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還有學生最常利用的資料來源及資訊途徑為何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學生為何會選擇這些資料來源與途徑,並分析這些資源與途徑在網路學習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採用個人訪談調查法,對修習台大「圖書館建築」課程的18位同學進行面對面訪談,以期對非同步課程學生的資訊尋求行為有較深入的瞭解。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最常利用與課程相關的資源為圖書館、課程網頁及網路資源,常遇到的問題為在圖書館無法取得需要的資料以及網路傳輸速度過慢;因為課程網頁提供課程與作業相關資料,所以學生經常利用;學生使用圖書館的情形並未因非同步教學課程而有所改變;土木系與圖資系學生的資訊尋求行為出現差異,如土木系的學生最常利用的資源是網路資源,接下來是個人收藏的資料、圖書館及課程網頁,而圖資系學生則是圖書館、課程網頁及網路資源,兩系學生利用資訊的順序也不相同;另外,課程網頁使用的技術可提供新的技術供學生學習,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網路輔助教學方式持正面態度。本研究分別對提供非同步教學單位及大學圖書館提出建議︰對提供非同步教學單位的建議為應再豐富課程網頁之課程相關資料,並加強討論看板的經營、維持與利用;對於大學圖書館提出圖書館應配合非同步的教學課程,與老師合作教學,提供教學資源,並加強網頁的服務項目與品質,另外也需要加強了解大學生與研究生中,修習非同步課程學生的特性與資訊需求。(作者)
關鍵詞: 非同步網路教學,資訊尋求行為,網路學習,遠距教育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阿德的少年週記
書刊名: 阿德的少年週記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11p.
摘要: 為積極鼓勵畫家作畫,以擴大連環圖畫之教育功能,經報奉教育部核准,公布「優良連環圖畫獎勵要點」一種。依據該要點,對於優良連環圖畫或給予獎金,或給予出版補助費用。並於年度預算中,編列專款,聘請名家編繪各類連環圖畫,稿成招商印製,擴大發行。(編者)
關鍵詞: 漫畫,卡通,兒童讀物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臺灣
書刊名: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臺灣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2冊
摘要: 本書係由著名學者林慶彰、陳仕華主編,邀請具有專精訓練的學人與研究生共同執筆完成,以一篇論文專力寫一位與臺灣有關係的中國人,每位人物停駐臺灣的活動事跡,皆一致環繞著豐富臺灣人文氣息,既有嚴謹文獻爬梳清理,甚具學術價值,如辜鴻銘、錢鍾書在臺灣行腳之軌跡,彌補了學界長期以來研究的欠缺,又能捕捉其間文采吉光片羽,很有可讀的趣味,其集思想性、學術性、可讀性三大特色,是很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編者)
關鍵詞: 知識分子,中國,傳記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行為之研究
書刊名: 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行為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135p.
摘要: 國民中學實施九年一貫新學程時,要求國民中學教師需將資訊科技將融入各科教學活動之中,為了瞭解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如何利用網路資源,及應如何增進國民中學教師之資訊素養。本論文進行下列目的之研究:一、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在從事教學相關活動時,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行為之現況。二、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個人的背景變數項,如性別、任教科目、任教年資、個人的電腦素養程度等,和其利用網路資源行為、融入教學情況之關係為何。三、瞭解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資訊需求與困難。透過問卷調查,本研究重要之發現包括:1.花蓮縣國中教師使用電腦軟體,以網路瀏覽器(I.E)為最多,其次為Word文書編輯軟體,而電子郵件軟體,則居第三位;2.撰寫新課程教材時,以上網收集者最多;3.教師認為,電腦或網路最主要的用途,是做為課程延伸學習或撰寫心得報告;4.上網收集之資訊運用於教學者達四成以上;5.教師很少利用電腦網路來做教學準備之原因,以不熟悉使用方法者最多。此外,本論文亦根據研究發現所得,對於如何提昇花蓮縣國中教師資訊素養及如何促進進師將網路資源融入教學提出多項建議。(作者)
關鍵詞: 網路資源,國民中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資訊素養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書刊名: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出版日期: 2002
頁次: 693p.
摘要: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research)的專著,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出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出來的操作手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結合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和說明。「質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與「量的研究方法」相提並論、交相輝映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研究對象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解釋,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理論。因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本書既可以作為社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方法論以及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參考使用。(編者)
關鍵詞: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論文寫作手冊
書刊名: 社會科學研究系列
出版日期: 2002
卷期: 81215
頁次: 351p.
摘要: 本書係以系統性的架構介紹研究計畫與博碩士論文的結構與格式,如研究計劃的要素與形式、學位論文結構與格式,論文寫作的方法與步驟,研究設計與實施,如研究架構、設計、樣本、方法、工具等;並詳述收集文獻的方法與步驟,如文獻的來源與類型、電子資料庫檢索簡介等,也介紹編輯格式,如標點符號、縮寫的用法與原則、論文本文中引用文獻的寫法及相關理念。並附錄APA格式簡介。(編者)
關鍵詞: 研究計畫,博碩士論文,學位論文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庇護所到社區:談英國對授虞婦女的庇護服務
書刊名: 社教雙月刊
出版日期: 200212
卷期: n.112
頁次: pp.28-32
摘要: 這篇文章主旨在於探討英國庇護所對受虐婦女的協助,及延伸婦女離開庇護所至社區生活,庇護所提供的後續相關服務。文中所呈現的受虐婦女經驗,乃摘錄自作者博士論文的訪談資料。為顧及研究的保密原則,文中所提及的婦女均以假名呈現。(編者)
關鍵詞: 庇護服務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從社會網絡探討悲慟者的需求與困境
書刊名: 社教雙月刊
出版日期: 200212
卷期: n.112
頁次: pp.18-27
摘要: 要瞭解個體在悲傷調適歷程中可能遭遇的瓶頸,不能單從悲慟者的個人因素(如人格特質),及以死亡事件的情境因素(如死亡發生所需的時間)著手,必須進而探討個體在死亡事件發生後可觸及的人員或組織單位(即本文中所謂的社會網絡),是如何提供滿足當事者需求的資源,並形成其悲傷調適的障礙。因此,本文將探討社會網絡在悲傷調適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據此提出具體建議。(編者)
關鍵詞: 社會網絡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社教雙月專題」座談:關懷數位學習與終身教育
書刊名: 社教雙月刊
出版日期: 200210
卷期: n.111
頁次: pp.5-14
摘要: 本文係整理社教雙月刊於民國年91的9月2日舉行之第111期社教主題座談「關懷數位學習與終身教育」座談會之內容。座談會主持人為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吳美美,參與座談者包括行政院第五組參議張孟元、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國恩、逢甲大學財稅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館長景祥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及台北縣網路社區大學主任潘英海、台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圖書館主任鄭瑞南。與談人員針對國家型數位學習計畫、網路社區大學、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之數位學習、師資培育與在職教師的職能再造和數位學習、公部門之知識管理與數位學習等議題,提出相關經驗與看法。(編者)
關鍵詞: 數位學習,終身教育,職能再造,知識管理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休閒與學習
書刊名: 社教雙月刊
出版日期: 200210
卷期: n.111
頁次: pp.28-32
摘要: 隨著全求社會結構的改變,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國際e化的演進,勞動型態與內容已今非昔比,再加上台灣政府於九十年起實施週休二日,國人工作時間減少,休閒時間相對增多,如何善用休閒時間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藉以達成自我實現,漸為國人所重視。在歐美國家,「休閒」生活顯然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指標。雖然國人對「休閒」一詞並不陌生,但對休閒的真正內涵及意義卻是模糊的,對休閒及教育更是瞭解甚寡,常誤以為出國旅遊,到主題樂園遊玩或者空閒不做事即是休閒,本文的目的是介紹休閒的本質,休閒經驗的效益,以及休閒教育與學習之間相互的關聯。(編者)
關鍵詞: 休閒,社會學習
資料類型: 學術性
題名: 數位學習:逢甲經驗
書刊名: 社教雙月刊
出版日期: 200210
卷期: n.111
頁次: pp.19-23
摘要: 本文旨在介紹逢甲大學自八十九學年度推行之「資訊素養融入專業學科」數位學習實驗計畫。該計畫的目標在於發展以教育本質為主軸的網路學習環境與機制,透過科技與網際網路連結教師、學習者、學科知識、教學工具、圖書館館員、教學助理角色之互動合作。計畫實施成果,除建構完成數位學習後端支援團隊運作機制,並經由各類型教育訓練活動,累積服務素養社群的能力與經驗。文末,作者指出教育願景的營造,需要從少數教師的改變開始,也唯有從個別教師觀念的改變,尤其是願景與熱情的良性建構,未來教育的理想才可能逐漸實現。(編者)
關鍵詞: 數位學習,資訊素養,逢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