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於3月11日下午3時,在本館簡報室(1樓),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包弼德(Peter Bol) 講座教授、陳詩沛博士(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及于文小姐(哈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以「人文學、數位資源與數位工具的跨界整合:來自中國史研究和教學的兩個範例-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和哈佛中國課(ChinaX) 」為主題發表演說。全程以中文進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上國家圖書館報名系統踴躍報名參加。
報名網址 http://activity.ncl.edu.tw
Peter K. Bol (包弼德)
卡斯威爾名譽教授,東亞語言文明學系
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主任
包弼德教授自2005年起擔任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主任,帶領哈佛大學校內團隊,致力於建立教學與研究所需的地理空間分析之資源。其主要計畫包括與上海復旦大學合作建置的「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計畫」,以及與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學合作建置「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簡稱CBDB)」。CBDB資料庫目前有300,000多個歷史人物,至今仍持續建置中。包弼德教授也是哈佛大學學習進展副教務長,負責HarvardX(哈佛教學課程計畫)及HarvardX相關研究,並與威廉•柯比一起教授ChinaX(SW12x)課程。最著名的著作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及《歷史上的理學》等,並且以中文、日文、英文發表過許多期刊文章。
陳詩沛
陳詩沛畢業於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專長於數位人文領域,於博士班就讀期間即參與多項專為輔助人文研究而設計的數位工具研發工作,包括: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系統、臺灣清代官職表系統、明清檔案引用關係等。畢業論文:「資訊技術與歷史文獻分析」,即是探討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以輔助歷史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陳詩沛前往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負責「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 計畫,現為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負責為該研究所規劃並建置數位人文工具。
于文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六年級博士候選人
于文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專門史碩士班,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側重於十七世紀到當代中國的思想學術形態和價值的變遷,以及知識份子文化認同和國家、社會之間的關係。目前正在撰寫博士論文,試圖在清代考證學興起之後的長思想史語境下,重新來理解二十世紀以國學運動為核心的傳統學術的訴求和影響。論文之外,也研究學習和使用人文學科數據化(digital humanities)的技術為研究和教學服務,曾利用地理分析軟體製作動態化的中國歷史地圖,並擔任哈佛大學大型線上中國通史課程ChinaX的主創人員之一。